地緣政治至上 美國陷全球於動盪

(圖/美聯社)

上月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布魯金斯學院演講,暢談美國新的國際經濟政策,解釋拜登政府的策略是要因應美國所面對的核心挑戰。此次演講內容媒體多忽略了其重要性,因爲它完整闡述了拜登政府新國際經濟政策的理念和方向,可預知其未來經濟政策與措施的走向。

蘇利文首先指出,美國正面臨四項基本挑戰,一是美國的工業基地已空洞化,使美國的公共投資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減稅、替代公共作爲的私有化、貿易自由化,這些都發生在經濟政策上過度簡化市場可有效率地分配資本的假設。

其次是美國正處於一個被地緣政治與安全定義的新環境。過去數十年,許多國際經濟政策是建立在經濟整合將使各國更負責任與更開放、全球秩序更和平與更合作的基本假設,但事實並非如此,經濟整合並未停止中國擴充的軍事野心,與阻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三是美國正面對氣候危機加速,迫切需要符合正義及有效的能源轉型。最後是美國正面對成長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及其對民主的傷害。

面對這些挑戰,拜登政府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三大「建立」(To build):建立生產與創新能量、建立能承受天災與地緣政治震盪的韌性、建立能確保美國中產階級與全球工作者有更大機會的包容性。

依據以上思維,拜登政府採取五大步驟,包括:選定特定產業部門並以現代美國產業策略建立基礎、與盟友合作建立能量、韌性與包容性、聚焦當前核心挑戰所需的創新的新國際經濟夥伴關係、以不同中國一帶一路的方式將數兆美元導入新興經濟體、以「小院高牆」(縮小範圍全面防堵)保護美國基礎性的科技。

綜觀蘇利文高舉的新國際經濟政策,其軸心可稱之爲地緣政治取向的經濟政策,細讀其內容可發現充滿了謬誤、矛盾與自私。

例如去年美國財長葉倫宣佈,拜登政府將以「友岸」政策因應全球經濟爭端,她說:「我們不容許有國家運用其在重要原材料、技術或產品的市場地位傷害我們的經濟,或實施不被歡迎的地緣政治優勢」。但美國自己卻運用其在半導體技術、設備、軟體等的市場地位要求各國,凡使用到美國前述要素的產品皆不準出口到中國大陸等國家,擴大實施其地緣政治優勢。

至於友岸,更可看到美國的師心自用。美國運用《晶片法案》提供大規模補貼,吸引投資半導體制造;藉《降低通膨法案》提供高額稅抵優惠給符合本土自制率規定的新能源汽車;以「購買美國貨」的規定提高聯邦採購國產貨品等,皆在實踐「美國優先」政策,排除盟友利益,根本是以犧牲別人來成就自己的利益。

而爲了推銷其現代新國際經濟政策,拜登政府更誇大其工業基地空洞化的事實。2010年美國製造部門出口佔全球9.4%,至2018年美中貿易戰加溫前夕,該比重僅微幅降爲9%,2010~2018年出口尚成長25%。同期間臺灣製造部門出口佔全球比重從2.5%降爲2.3%,臺灣是否也要大喊產業空洞化?

美國新國際經濟政策最大的問題是違反經濟運行的道理,在國際經濟關係中,其「地緣政治至上」的干預破壞全球化,對全球經濟成長、新興經濟體和工作機會帶來傷害。國際貨幣基金曾推估:去全球化對外國直接投資與金融穩定帶來負面衝擊。歐洲中央銀行總裁拉加德警告說:全球經濟破碎化將造成貿易減少、產出降低及高通膨。美國新的國際經濟政策無疑地只會帶來全球的動盪和經濟危機。(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