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報道|7年過去了,習近平主席提到的那位在義烏開餐館的約旦老闆現在怎樣了
“當時有人來告訴我,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到了我。我說,這個事情不可能。我就是一個普通人,習主席怎麼可能提到我呢?後來,我看了習主席講話的視頻,這才相信了。”當穆罕奈德跟記者憶起7年前的這段難忘經歷,仍連連表示“感覺跟做夢似的”。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講述了一個普通阿拉伯青年紮根中國、實現人生夢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浙江義烏開阿拉伯餐館的穆罕奈德·沙拉比。這個故事,也成爲了中阿友好的一段佳話。
2014年6月5日,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爲《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我的夢想可以在義烏實現”
在緊鄰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稠州北路一帶,有上百家各國風味的餐館,其中有不少經營者是外國人。穆罕奈德便是其中之一。
穆罕奈德來自約旦。2000年,二十出頭的他來到廣州,投靠在叔叔的餐館裡打工。2002年,他轉到義烏開始創業開餐館,在義烏一呆就是19年。
“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飲食文化帶到了義烏,也在義烏的繁榮興旺中收穫了事業成功,最終同中國姑娘喜結連理,把根紮在了中國。”習近平主席在講述穆罕奈德的故事時這樣說。
“我當時的夢想就是要創業,成爲老闆。我覺得我的夢想可以在義烏實現,那我就留下來在義烏。”穆罕奈德操着流利的中文說。
當時義烏已有不少來自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客商,但有中東地區特色的餐館卻不多。於是,穆罕奈德抓住了商機,開始在義烏追逐自己的夢想。
如今,年過四十的穆罕奈德早已在義烏實現了當初做老闆的夢想,和朋友合夥經營着一家新的阿拉伯餐廳,取名“貝迪”。
“貝迪”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它的中文意思是“我家”。
“貝迪”餐廳外觀。圖片爲視頻截圖
“我確定要紮根在義烏”
“習主席點讚我以後,我更加確定要紮根在義烏,我要做好事,來回報義烏,”穆罕奈德這樣說道。
剛到義烏的時候,穆罕奈德算是白手起家,他形容自己當時的境況是“什麼都沒有”。
不過,當地政府的開放政策和百姓的熱情包容給了穆罕奈德創業很大的鼓勵。因此,他從心底裡感謝義烏這座城市和這裡的人們。
“從2004年到2014年,我有十年沒回家,沒離開義烏。”在穆罕奈德的心裡,義烏早已是他的“家”。
2014年對穆罕奈德來說是個重要的人生節點。在義烏十多年,他已經完全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但偶爾也會問自己:“是否還想去別的地方闖蕩?”
然而,習近平主席的一番話,不僅令他感動,更讓他感受到一份責任,讓他下定決心紮根在義烏。
穆罕奈德是個“熱心腸”,總是把“我要多做好事”掛在嘴邊。多年來,他幫助了不少初到義烏的外國客商,爲他們介紹當地情況和營商政策,也會帶着自己的兩個孩子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今年5月,穆罕奈德又自己出資成立了公益組織“奈德之家”。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帶動身邊的朋友,爲當地社會再多添一份貢獻。
穆罕奈德出資成立的公益組織“奈德之家”活動合影。圖片爲受訪者提供
穆罕奈德之前的餐廳叫做“花”餐廳。提到這個名字的用意,他說:“我們做好事,要像花一樣盛開,把幸福散播給他人。”
“我一輩子不會忘記他”
“一個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夢想融入中國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國夢中,執着奮鬥,演繹了出彩人生,也詮釋了中國夢和阿拉伯夢的完美結合。”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給予穆罕奈德這樣的評價。
作爲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穆罕奈德對中國夢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爲,中國夢不僅僅屬於一個人、一個國家。任何人、任何國家,都可以擁抱中國夢,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他們也可以實現各自的夢想。
“中國夢就像一朵花,開花後,其他人全都可以聞到花香。”穆罕奈德說。
穆罕奈德在“貝迪”餐廳接受記者採訪。圖片爲視頻截圖
在穆罕奈德的抖音和微信朋友圈裡,會看到他轉發了很多有關習近平主席的視頻,並配以“中國國旗”“愛心”等表情符號。不大識漢字的他,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習近平主席的崇敬之情。“我感謝習主席,他給中國帶來了很多改變,讓我們得到更多的機會來發展。”穆罕奈德說。
“我一直在轉發習主席的視頻,我學習他,他說的話有道理。他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很喜歡聽他的。他關心我們,我一輩子不會忘記他。”質樸的話語,滿滿的真情。
出品人:周宗敏策劃:班瑋、陳贄、何玲玲監製:馮俊揚統籌:謝鵬、辛儉強、趙悅、徐海靜、閆珺巖記者:羅晨、齊琪、王志斌、王懌文、李濤、王漢卿(報道員)編輯:辛儉強、李良勇、陳怡、王雅晨、馬曉燕、程大雨、唐志強旁白:俞啓涵鳴謝:義烏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