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天府評論:挑起春耕“金扁擔”,“繪”就現代農業“新豐景”
(原標題:【地評線】天府評論:挑起春耕“金扁擔”,“繪”就現代農業“新豐景”)
民爲國基,谷爲民命。春耕備耕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首戰,也是一年收成的基礎。春風漸暖,春季農業生產進入大忙時節,處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圖景。全力以赴打好全年農業豐產豐收“第一仗”,既要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攥緊種子“芯片”,也要保障農資,挑上“金扁擔”,爲農業生產裝上“智慧大腦”,算好成本賬、風險賬、綠色賬,奏響希望田野“豐收序曲”。挑起“金扁擔”,關鍵在用好良策,堅持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繪”就現代農業“新豐景”,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夯實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基礎。
深耕“一片田”,讓“低產田”變成“高產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的載體,種糧要高產,良田是首要保障,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爲豐收沃土,保證耕地面積、提升土地質量、強化灌溉工程等,多個方面着力,讓“糧田”變“良田”。“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是我國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預期效果,更是現代農業的現實需求。每一片田,事關人民糧食生產,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要聚焦低產量、低質量的問題,在建好高標準農田上下功夫,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標準化,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加大良種、良機、良法的推廣力度,促進糧食豐產豐收。
深耕“一粒種”,讓“好種子”長出“好日子”。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每一份收穫,都是從一粒種子開始,要讓種子發芽率、成活率、產出率更高,就需要提升種子科技含量,實現優質高產。小小一粒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涉及研發、選育、加工、推廣等多個環節,要打好春耕生產這場“漂亮仗”,就需要在源頭上發力,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擺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突出位置,做強“種子芯片”。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以及仍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的國內糧食供求格局,推進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種業破殼,攥緊“中國種子”,端牢“中國飯碗”。
深耕“一張網”,讓“會種地”邁向“慧種地”。一直以來,種地都是大家眼中的“體力活”,隨着數字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種地新場景出現,種地變成了“腦力活”。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要想多打糧、打好糧,田間地頭的管理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機器耕耘、“雲端”種地、數字“管理”……數字春耕,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的種地不一樣,也折射現代農業的新活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紮實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種養循環模式。以現代農業爲基礎,推廣生態循環農業、綠色有機種植,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千方百計讓產量、產值增加,同時壯大第二第三產業,讓“好風景”帶來“好錢景”,繪就百姓增收“好豐景”。
“豐收的田野,孕育希望”。放眼生機勃勃的大地,農民在田間搶抓農時、辛勤勞作,讓種地充滿科技感,把美好的期盼與憧憬融入一粒粒種子、耕耘在希望田野,用汗水澆灌,抓好農業防災減災,努力奪取“好收成”,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者系天府評論特約網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