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東湖評論:用長江文化藝術之花妝點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
(原標題:【地評線】東湖評論:用長江文化藝術之花妝點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
以天爲幕,以城爲景,以長江爲舞臺。9月14日晚,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將在武漢舉行。美麗的兩江四岸被打造成一個“大城華彩亮相、全民狂歡共慶”的主舞臺,淋漓盡致地展現長江的風景之美、藝術之美、人文之美。
知所從來,增強“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往歷史深處回溯,在長江上游發現的舊石器早期巫山人、長江下游出現的繁昌人字洞舊石器文化,可以追溯到170萬年到200萬年前;在考古現場駐足,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彭頭山文化、石家河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遺址遺蹟璀璨奪目;從歷史典籍尋找,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篇燦若星河……一部長江文化史,蘊藏着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灌溉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現在是距離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最近的一個時代。我們自信起來了。人們怎麼想問題,都跟五千年文化積澱下來的基因血脈有關。”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季,從長江文化中汲取豐厚滋養,把長江文化作爲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利文化條件、強大精神力量。
識其所在,保持“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清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長江經濟帶的11個省市,叮囑“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強調“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長江沿線各省市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生動作答推動長江文化傳承發展時代課題。譬如,湖北將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納入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省域規劃體系,將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季納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安徽打造皖江文化旅遊產品體系和皖江紅色旅遊產品體系;江蘇集中打造南京長江大橋、人民海軍誕生地、鄭和下西洋起錨地等一批極具象徵意義的長江文化地標;浙江在全省佈局近90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規劃重點項目……舉辦長江文化藝術節,全面展示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傳承發展長江文化的豐碩成果,認清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目標任務,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繼續推進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道上砥礪前行。
明其將往,堅定“唯見長江天際流”的信念。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着全國“半壁江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大局當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舉足輕重。新時代以來,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到“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再到“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發展態勢日趨向好,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同時也要看到,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取得的成效還不穩固,客觀上也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無論是古時巴蜀北抗隴秦、荊楚問鼎中原、勾踐臥薪嚐膽,抑或近代以來江南的洋務探索、武昌的辛亥首義、滬浙的建黨偉業,長江文化始終處於中國歷史發展的潮頭浪尖。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季,用好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凝聚長江流域資源優勢,凸顯長江沿線特色風貌,把長江文化品牌價值轉化爲經濟發展成果,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賦能添彩。
盛會開啓,精彩無限。在接下來的近兩個月時間裡,“學術長江”長江文化名家學術研討會、“相約長江”合唱周、“遇見長江”文學周、“錦繡長江”非遺展、“唯見長江”藝術季閉幕式等10大活動將依次開展,一朵朵長江的、流動的、立體的文化藝術之花次第綻放,共同妝點一幅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