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黃金1500億噸,一人可分20噸,科學家已從酸奶找到提取辦法?

黃金是人人都喜歡,趨之如騖的東西,但在地球形成初期,由於密度太大,幾乎所有黃金都已隨着鐵沉入了地心。目前分佈於地殼、地幔的黃金,基本都是40億年前晚期重轟炸期,地球遭遇小行星狂轟濫炸時帶來的,所以極爲稀少,估計每噸地殼材料中,只有0.004克這種令人眼花繚亂、心旌搖曳的貴重金屬。

由於是小行星轟炸帶來的,你就可以想象,黃金肯定已經在巨大的爆炸中散佈得到處都是,根據目前的價格趨勢,至少0.5克/噸的礦藏才具有開採價值,30克/噸纔可能肉眼看到,所以0.004克/噸的地表平均分佈,你再喜歡黃金,也是沒法將它提取出來的。

然而地球上還有個我們看不見的神秘魔術師,將一些黃金偷偷地收集起來形成了所謂的“富礦”,一些甚至能在幾天的時間內,就將大量散落的黃金聚集起來,最終形成幾釐米厚的純金礦脈,併爲欣喜若狂的人們找到,爲他們帶來巨大的財富。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布魯斯傑克(Brucejack)金礦中,黃金高度富集的礦脈,竟然達到了驚人的41582克/噸。

這個看不見的神秘魔術師究竟是誰呢?它又是如何把極低濃度的黃金顆粒,從地殼內收集起來的呢?一個多世紀以前,科學家們就猜測,熱液流過岩石的時候,會溶解少量的黃金,並將它們積聚在地殼的裂縫裡。

但熱液究竟是如何和黃金作用,又如何將它們積聚在裂縫裡的,卻一直困擾着科學家們,如果搞懂了這種機制,我們或許就可以更容易地找到黃金了。

這一天可能已經來到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安東尼·威廉姆斯-瓊斯和鄧肯·麥克利什,可能已經從酸奶中發現了找到了這位魔術師的蹤跡,並發現了它神秘的魔術手法。

牛奶是一種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水溶液,兩位科學家發現,當鮮牛奶的PH值非常接近中性時,其中一種微小的脂肪球由於帶負電,是互相排斥,難以聚集的;然而牛奶發酵的時候,細菌會將乳糖轉化爲乳酸,從而導致PH值的降低,這時候脂肪顆粒表面的電荷就會被消除,顆粒會從乳脂血清中分離出來,通過凝結作用相互結塊,形成一種大體分解的乳脂果凍。

兩位科學家靈機一動,黃金顆粒是不是也是這樣富集起來的呢?

此前就有科學研究表明,黃金可能是被高濃度的含氯化物或二硫化物流體溶解,然後運輸和沉積起來;另一種可能就是分散在熱液和地熱流體中的固體金納米顆粒,可能形成一種膠體溶液,由於金納米顆粒像脂肪球一樣帶有電荷,平時是互相排斥的,但電荷消除的時候,它們就會凝結在一起,這個過程類似於一種被稱爲絮凝的混凝過程。

兩位科學家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布魯斯傑克金礦的礦牀進行了研究,果然發現在金含量只有十億分之幾的地熱流體中,金膠體顆粒逐漸絮凝起來,形成了果凍狀的物質,之後被困在地殼裂縫中,最終形成了高度富集的金礦脈。他們拍攝的圖像也記錄了裂縫被黃金逐漸填充的過程,爲自然界中金膠體的形成和絮凝提供了第一個證據。

看來這個神秘的魔術師終於被揪出來了,其慣用的手法也被初步揭穿了,如果這一研究得到證實,未來將可能更容易地定位地球表面的金礦;而更令人垂涎的是,如果能徹底搞清楚金膠體形成和絮凝發生的原因,科學家們就可以重建這樣的地質過程,把地球表面高度分散的黃金顆粒聚集起來了。這是不是意味着,我們就可以不靠大自然,自己製造金礦,大量提取地殼中平均含量僅0.004克/噸的黃金了呢?

目前人類歷史上總共已開採了約19萬噸的黃金,約等於10000立方米,也就是長寬高約21米的一個立方體,相當於一座7層高的小樓。但黃金的開採已經越來越困難,世界黃金產量增長乏力,最大生產國中國年產量也僅400噸左右,全球2019年爲3531噸,比2018年還減少了1%。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估算,地下蘊藏的黃金儲量大約也只有5萬噸了,僅夠開採10多年了。

但整個地球人類能力能夠涉及的4000米以內地殼中,黃金含量可能高達1574億噸(按丰度億分之4算),全球每個人可以分到20噸,所以這個辦法如果真的奏效的話,會不會對黃金市場產生很大沖擊呢?

當然,現在還不是你拋售自己所有金首飾的時候,稍安勿躁。

這項研究5月18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參考:Colloidal transport and flocculation are the cause of the hyperenrichment of gold in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