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澳門紀錄片競賽暨展覽頒獎禮舉行,女導演包攬全部獎項

第二屆澳門紀錄片競賽暨展覽頒獎禮舉行,“另一種看見”特刊發佈

女導演雙獲獎,本週末可預約觀影

第二屆“澳門紀錄片競賽”於2024年10月11日頒出本屆獎項,並同時宣佈展覽開幕及特刊“另一種看見”發佈。某種意義上,這也延伸了於10月12日閉幕的第八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簡稱MOIDF)——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奇觀”與“真實”的邊界始終在拓寬中。

兩屆競賽的部分初審及終審評審、策展人等與本屆競賽入圍導演合影

“澳門紀錄片競賽暨展覽”以公開徵集形式歡迎所有澳門影人報名參與,作品不限拍攝地域或內容。而從本屆開始,更開放外地影人於澳門拍攝之作品,冀以提升澳門紀錄片的可能與潛力,也讓競爭的激烈程度再下一城——本屆共有五部作品入圍,分別是紀錄取卵過程的《卵子與它們的產地》、取材舞者自身受創經歷的《海坐下來時沒有風》、聚焦零零後踏上社會的《零·聲》、分析民間宗教亡魂意象的《假如衪們是真的》,以及講述女性移民澳門故事的《議事亭前地的媽媽》。

“被看見”的女性

澳門新生代導演侯婕、陳庭婷的《議事亭前地的媽媽》突出重圍,獲得本屆“澳門紀錄片競賽”的“最佳電影”。此片由周浩擔任監製,紀錄了三十年前偷渡來到澳門的三位婆婆,爲了家庭走上街頭,賭上晚年的時光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周浩正是第六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焦點影人”,也是影展首位華語焦點影人,而《議事亭前地的媽媽》則在第七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進行了全球首映。

由重慶紀錄片導演李維、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統籌陳婉伶和香港導演卓翔擔任的本屆決審評審,爲“最佳電影”頒出“授獎詞”:

“兩位女導演透過三位女性的家庭故事,紀録了一代人拼命來到澳門·力爭‘身份’背後的複雜。導演有效利用了自身性別優勢與女性建立信任,深入探索她們在時代侷限中的犧牲與無奈。她們也將攝影機交給被拍攝者,讓觀罪更貼近她們的意識與處境。

不論是紀錄片手法、製作難度或是整體完成度,本片都屬一部具時代意義的澳門作品。”

“迷影精神賞”首合作

“最佳電影”之外,本屆澳門紀錄片競賽亦首次與“迷影精神賞”合作。2015年成立至今的“迷影精神賞”彙集了涵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的學者、影評人、作家、資深策展人、電影節選片人和選片人等。本屆迷影特邀評審由“迷影精神賞”發起人李洋、香港電影史研究者王培雷和影評人賈選凝組成,“迷影大獎”亦一致頒給了《議事亭前地的媽媽》。

此外經激烈討論,特別頒出“迷影特別提及”給何煒彤導演的《卵子與它們的產地》。此片聚焦捐卵的選擇與體驗,重新檢視“28年生理女性的身份”。“授獎詞”中表示:

“這是一部勇敢的片子,紀錄了一位27歲女生選擇在臺北捐卵的全過程,來之不易,也提出了生育倫理,還難得地保持了幽默感——這是女導演本人的特點,卻也成就了一部特別的短片。

獲迷影特別提及的《卵子與它們的產地》亦入圍第四屆IM兩岸青年影展

最令人耳目一新之處是基調舉重若輕,創作者以有限的素材完整描繪了女性做出捐卵選擇後與自己身體的相處及對話。”

特刊“另一種看見”發佈

本屆競賽特刊“另一種看見”特以黑白設計,由前Variety雜誌中國版時任主編、時任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藝術總監的丁天主編。作爲每屆深度介紹入圍電影及其導演創作意志的窗口與記錄,可在澳門“邊度有書”索取此印量有限的紙質特刊。

爲期十天的展覽則截取特刊中“最想被看見的一格”、“導演‘回看’”、“‘看見’更多”等欄目突出展示,主辦方爲獲獎導演結合電影情境所特別拍攝的組照及封面亦將羅列。

《零·聲》導演觀看展覽

而對本屆競賽入圍及獲獎電影有興趣的觀衆,則可於10月18-19日在澳門“邊度有書”二樓的拍板放映室免費入場觀看(預約登記:https://1ticks.com/event/h1Rk7YlE)。

特別嘉賓,香港藝術家歐陽應霽出席頒獎禮

《假如它們是真的》導演翻看特刊

創作不易,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