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波國際碳權 中南美洲有望成首發

第2波國際碳權拚4月上架,中南美洲有望成首發。圖爲臺灣碳權交易所。(本報資料照片)

蘋果公司(Apple)推動「碳移除」策略積極減碳,碳交所官員表示,因應國內蘋果供應鏈需求,碳交所力拚4月上架的第2波國際碳權商品,主要以自然碳權爲主,案源已有10多個,與環境部合作篩選,至今已開過2次會。他透露,中南美洲案可望成爲第2波首件上架碳匯。

碳交易狂潮來襲!倫交所能源轉型分析師靳博陽指出,歐盟過去主要就電業減碳,現在則專注在製造業,預估歐盟地區2030年碳權價格將達150歐元。日本東證所碳信用市場整備室課長川久保佐記也表示,東證所去年10月成立碳信用交易J-Credit協助企業自願減碳,已有257間公司加入。

因應這波潮流,碳交易力拚第2波國際碳權4月上架。「這波與第1波不同!」官員指出,第1波主要源自於再生能源、生質能等非自然碳匯,第2波則因應蘋果供應鏈需求,以自然碳匯爲主,但也因爲自然碳匯需要遙測、篩選, 不會像第1波非自然碳匯,7個案子、約12萬噸碳匯可一起上架,而是採每次1、2案陸續推出。

自然碳匯包括森林、海洋水草等十分多元,據瞭解,第2波上架的自然碳匯來自多個國家,約10多個案子,但會以6至20年、固碳力較佳的森林碳匯爲主。官員表示,自然碳匯有座標,由於前幾年國際自然碳匯有一些負面新聞,被爆料案子披露資源不實,爲避免這種情形發生,除與環境部嚴格把關,也與幾所大學接洽,希望透過合作,進行遙測,如中山大學擅長衛星搖測,用NASA的衛星遠端監測。

另國內碳權上架,也在快馬加鞭推動中,碳交所表示,因系統所需的交易規則與辦法尚未定案,還無法寫入交易程式中,規畫下半年上路,最快7月推出。

國際碳權平臺都是因應需求而買,但國內碳權可以賣錢,如減量方案經環境部通過後就可以碳權出售,官員直言,亦即碳交易不再是一個負擔、一項成本,可以是一項收入,對推動國內產業減碳將是一大助力,讓業者更願意投入減碳。淨零碳排已是國際重要趨勢,臺灣是製造業大國,這趨勢對產業影響很大,統計碳交所去年12月上架首波國際碳權至今,已吸引逾百家企業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