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30年!農民長期「忍耐病痛」 池上啓動「農村醫療」第一站

▲由於農村就醫不便,許多農民經常習慣忍耐疼痛。(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東報導

臺東池上以優質的米飯、遼闊的金黃稻浪景觀聞名,背後是一羣農民在默默的付出,然而不少農人有肩頸痠痛、關節疼痛等職業病,卻因爲就醫不方便而長期忍耐。如今池上將打造「池上好診所」結合門診、復健、到府醫療等多元服務,期盼成爲農村醫療的起點,預計今年底正式營運,照顧辛勞一輩子的農民。

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樑正賢經常被當地人稱爲「池上土地公」,他提到從民國83年(1994)6月開始接觸MOA農法,透過有機自然農耕保育土地;接着從16年前臺灣好基金會一路相陪,舉辦池上秋收藝術節,透過文化藝術翻轉池上、滋養生活,而他心中還有第三塊拼圖「整合醫療」,這一路走了漫長的30年,如今專門爲農夫服務的「池上好診所」水到渠成,終於要在年底正式開門。

▲臺東池上籌備「池上好診所」,期盼成爲農村醫療起點,預計今年底對外服務。(圖/記者林育綾攝)

「池上好診所」未來將由余尚儒醫師負責,他在2016年舉家搬到臺東都蘭,創立都蘭診所,開啓了到府居家醫療、巡迴門診、物理治療和長照等相關服務。

餘尚儒說,臺灣即將在明年邁入高齡化社會,而全臺各地的農村已多數是高齡者,這些長輩的孩子也多半不在身邊。他觀察,很多農民的性格都很吃苦耐勞,但也很會「忍耐病痛」,特別是農民容易有肩膀、骨骼、痠痛等問題,還有些是慢性病。

如果農民們身體不舒服,要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可能得跑到市區看診,爲此在交通上往往要舟車勞頓耗一整天,也會導致當天無法務農,乾脆就不看了。甚至有人長期吃止痛藥,吃到最後必須洗腎。

今年5月他與工作團隊一起到日本九州參訪了「款待之家」(Home Hospice),每一家活用日式老屋來照顧5到6名長輩,幾乎全是重度失能或生命後期,而所謂的「款待」便是吃好住好,住民每天享用米其林等級的客製化調整餐,等於是長照的「私廚」,還有高品質的口腔清潔、吞嚥訓練,積極預防肺炎。

款待之家並不只是提供醫療照顧服務,更是一個像家的家屋空間,提供三餐和生活照顧之外,也讓每個住戶在此生活感到自在,並提供活下去的動力。他認爲臺灣也需要「款待之家」,期望在社區創造「鄰里家人」,目前也正籌備「臺灣版的款待之家」。

這次他透過林懷民老師的介紹,認識了池上的樑正賢,正好樑正賢的媳婦在打理新的房屋空間,評估之下,這個空間正好能作爲服務農民的醫療場所。

▲樑正賢(左)提供空間,邀請餘尚儒醫師(右)打造「池上好診所」,期盼照顧辛苦的農民。(圖/記者林育綾攝)

餘尚儒說,池上是個很棒的地方,但醫療方面還有精進空間,很多池上的好醫生也屆齡退休,因此確定在這裡打造「池上好診所」,希望成爲農村醫療的起點,更盼望未來不只是池上,而是能遍及全臺的農村、鄉鎮。

他在巡診過程發現,農民多半有關節疼痛問題,而且復健需求大,未來「池上好診所」除了提供門診、居家醫療,也會有復健服務,讓農民可以利用生活的空檔去維護自己的健康,定期的保養、照顧自己,而不用耗費一整天舟車勞頓到市區。

其他醫療項目,也會針對農民的需要再去逐步開發,像是可能有心理諮詢,也會針對農民家人的需求來設計,例如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照顧家人,或是協助復健、術後照顧等。

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分享,樑正賢大哥說過,池上除了要有文化,再來要有醫院,因爲農民要跑到市區看醫生太麻煩了,池上供應了這麼好的米來滋養大家,這些辛苦耕種的農民也該好好被照顧。因此這個農村醫療計劃,可以說是剛好有志一同的人們,在此時相互遇見,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