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來了:別做AI時代的溫水青蛙
最近,“Deepseek-R1 橫空出世”的消息刷遍了各大科技圈。起初,這只是一些技術大咖在熱議“AI 會替代哪些職業”,但很快,這個話題就越聊越廣,漸漸擴散到了每一個人身邊。
最初,不少人只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態,覺得自己的工作似乎還算安全。比如,在法律界,大家一開始認定 AI 充其量只能替代初級律師,甚至連像樣的法律檢索都做不好。討論 AI 時,許多人總是先被動觀察。當發現自己暫時不在被替代之列,便會暗自鬆一口氣。這就好比站在海邊看潮水:水往岸邊推近一步,人就趕緊往後退一步,自以爲這樣就能一直安全。
然而,隨着技術的進步,那些原本被認爲“天衣無縫、不可替代”的職位,也接連被 AI 攻陷。
這一幕幕,像極了“溫水煮青蛙”的故事。開始時,只有少數“青蛙”感受到危險,因爲水溫在一點點升高;而大多數“青蛙”還僥倖地以爲“水溫還沒那麼熱,我挺安全”。可是等到水真的沸騰時,所有青蛙都難逃被煮的命運。
Deepseek 出現後,人們的心態彷彿一夜之間發生了鉅變。每個人都開始清晰地看到自己有可能被替代的前景。AI 帶來的衝擊比當年的互聯網浪潮更猛烈:短時間內,它就能完成許多過去無法想象的任務,諸如文案寫作、數據分析、圖形設計、語言翻譯……沒有任何行業能倖免於這場顛覆。
這種變化之所以令人措手不及,正是因爲它如同溫水煮青蛙般漸進。AI 剛問世時,大家只感嘆它在簡單機械工作上效率很高,真正的震撼還沒有完全顯現。然而再過一段時間,當它從只能“幫忙改個錯字”進化到“自動生成策略方案”、“洞悉市場數據”、“實時優化營銷投放”……它就不再只是一個“人工助手”,而是開始直接替代人類的專業技能。
面對 AI 的崛起,有人說,那我就發揮更高維度、更深層次的創意,去做 AI 做不了的事。這話沒錯,但AI 本身也在飛速成長。也許 AI 今天相當於三歲孩童的智力,明天就可能一夜長成十幾歲的少年;再過一個月,它甚至能寫出讓你瞠目結舌的作品。
當這種躍遷發生時,如果你還來不及學習、來不及進化,恐怕就會成爲下一輪“職場屠城”中的一員。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每一波技術革新都會出現一些“倖存者”洋洋自得,彷彿自己能在洪流中屹立不倒。但往往,那只是因爲淘汰的浪潮還沒拍到他身上而已。
如今,Deepseek 已經先後替代了前臺文員、財務助理、初級程序員……終有一天,它也會瞄準高級分析師、項目經理,甚至寫作、藝術等創意工作者。千萬不要低估 AI 的進化速度,也不要以爲自己的專業能永久安全。
既然新技術的洪流不可阻擋,與其被動害怕,不如主動擁抱。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如果真能踐行,或許會徹底改變你的職場命運。 學習使用 AI 工具,與其抗拒,不如先學會如何利用 Deepseek 等 AI 工具爲自己賦能,提升工作效率。專業能力與智能工具結合,往往能迸發出 1+1>2 的效果。 提升機器難以替代的軟實力,溝通、領導力、同理心、綜合分析能力……這些素質在短時間內仍是 AI 無法完全模擬的,我們必須着力提升。
不要以爲有了學歷和經驗就可以高枕無憂。像 Deepseek 這樣的 AI 浪潮會不斷洗牌,可能每隔一兩年就帶來顛覆性的變化。保持學習的心態,緊跟最新技術發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與其恐懼,不如主動出擊,不妨想想:你能否自己開發一個基於 AI 的小項目?是否可以用 Deepseek 來處理那些繁瑣的數據分析環節?大膽嘗試,新技術也能爲你所用。就如同筆者三年前開始投入AI一樣,三年前AI並不能解決多少實際的問題,甚至人工智能還被戲稱爲“人工智障”,但是如今恐怕沒有人這麼說。有時候技術可怕的並不是當前能夠解決的問題和存在的問題,而是它進步的趨勢,當你已經看到這個趨勢的時候,取代只是時間早晚和方向不同而已。Maxipat纔開始使用DeepSeek的時候還是因爲其便宜速度快,但如今卻獲得了意外收穫,誰又能想到DeepSeek會進步這麼迅速呢。 把 AI 當作同事,而非敵人,瞭解它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然後揚長避短,讓 AI 成爲你手中好用的工具,而不是你的對手。
舊崗位消亡的同時,新的崗位也會大量涌現。事實上,社會的工作機會不減反增,因爲人類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我們必須擁抱技術變革,而不是試圖像躲避潮水一樣逃避它。
筆者曾在一家外企工作時,遇到一位退伍軍人出身的歐洲老同事,他的經歷非常值得借鑑。
公司早年的信息情報部門,需要有人整天在圖書館翻找資料、搬梯子、整理書本和雜誌,這位老先生最初就是幹這些體力活的。然而,隨着技術演變,工作模式也隨之變化:
不久以後,大量信息逐漸電子化,存儲在縮微膠捲和各種存儲設備裡。查資料再也不需要那麼多人在書堆中奔波,反而需要懂計算機語言、會操作早期數據庫的人才。很多原本只熟悉圖書館紙質檔案的員工很快跟不上,一部分只能選擇另謀職業。但這位同事卻通過自學成功完成轉型,掌握了複雜的數據檢索技術,繼續留在信息部門,也就是他踏出的第一個“跳板”。
後來又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公司對情報工作的要求再次升級。原先只需要瞭解數據庫操作就能應付,現在卻要對行業領域、檢索式編輯,以及專業技術知識都有一定認識,才能篩選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對很多人來說,這等於是另一次“大洗牌”。而這位老同事再次主動學習新技能,融會貫通互聯網搜索與專業分析,穩穩地適應了新崗位,完成他的第二次成功進階。
這樣一來,他在公司足足幹了四十多年,經歷了從紙質時代到計算機時代,再到互聯網時代的三大技術週期。雖然每一次技術的更新,都會有人因不適應而離開,也總有人擔憂崗位將被削減,但事實卻是:新工具和新方式往往催生更多職位。就拿信息情報分析來說,原本大家以爲“計算機來了,操作人員就該失業”,結果反而需要更多能熟練運用計算機的人才;到了互聯網盛行時,看似崗位要減少,最後又新增了更具挑戰的專業分析職位。
這位老先生的故事,無疑是擁抱技術變革的最佳註腳:一方面,技術確實會淘汰一部分陳舊的工作方式;但另一方面,每次迭代都可能帶來新的增長點,只要我們肯付出學習的努力,就能在新賽道贏得一席之地。
如果你能早點改變,擁抱技術,也許你會驚喜地發現:當許多人還在驚慌失措時,你已經乘上 AI 的“高速列車”,在新的賽道上飛馳前進,爲自己贏得寶貴的先機。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別再心存僥倖,別以爲自己暫時不在被替代行列就可以高枕無憂。這個時代的浪潮,不會給任何人喘息的機會。與其被動等待“大水”淹沒,不如主動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只有真正擁抱 AI、與之協同共生,才能走出那種“被替代”的恐慌,在新一輪技術週期中挺直脊樑。
Maxipat在衆多模塊採用DeepSeek-R1模型,同時解決了DeepSeek-R 1的幻覺問題。Maxipat致力於作爲成爲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工作的AI加速器,主要包括輔助創新:提高研發的科技創新效率;智能搜索與分析:將專利搜索和報告製作藉助AI實現智能化,包括智能查新、無效、FTO、Landscaping報告;投資助手:快速生成投資賽道報告、專利購買篩選、專利轉化評估。目前開放註冊中。輔助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工作的AI智能體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填寫申請信息:
1. 請發郵件到郵箱:info@maxipat.com
2. 點擊文末閱讀全文;
3. 掃描以下二維碼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筆者微信patent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