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庫:20年來西方更依賴中商品 中國反之

德智庫報告:西方國家過去20年對中國商品「依賴度顯著增加」。圖爲載着由陝西本地企業生產製造的鋼結構建設物資的X8159次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駛出。(取材自觀察者網)

各國對中國貿易限制雖不斷加劇,但「歐洲最大中國問題研究智庫」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所(MERICS)2日發佈報告稱,在過去20年裡,西方國家對中國商品的使用程度「顯著增加」,而中國已減少對於來自美國和歐盟商品的依賴。

觀察者網報導,該報告分析了自2000年以來的數據後發現,美國和歐盟在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方面對中國的進口需求最爲明顯,在其他行業中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如紡織品和傢俱就屬於「高度依賴」。報告指出,美國對中揮舞的「關稅大棒」效果可能並不佳,並建議歐盟評估「對中商品依賴的風險」。

MERICS表示,2022年在大約5000種商品中,美國有532種「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幾乎是2000年所記錄到的4倍。同時,歐盟的這一數字爲421種,約爲2004年的3倍。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 Yusof-Ishak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賈揚特·梅農(Jayant Menon)分析,數據顯示這些制裁對中國貿易的影響有限。他說,中國已融入所有關鍵行業的所有供應鏈之中,「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將其移除,但這些零部件中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供應鏈,而中國正是這些供應鏈的一部分。」

另外,在過去的24年裡,中國對於美歐的依賴程度降低;中國依賴美國的產品從116種減少到57種,依賴歐盟的產品則從235種減少到120種。

數據顯示,2004年,美國和歐盟合計佔中國總進口額的一半以上,而自那以後,中國對美國和歐盟商品的依賴程度一直在穩步減弱。如今,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更加依賴來自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商品,比如鐵礦石和大豆。

MERICS高級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奇米茨(Francois Chimits)在報告中聲稱,中國對發達經濟體「技術密集型」投入需求的減少,催生了「依賴不對稱」現象。該研究所認爲,美國的關稅「很可能效率不高」,並且還鼓動歐盟評估其對中國商品依賴的風險。

南華早報指出,2023年,中國是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也是美國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僅次於墨西哥。而在本週發佈的另一份報告中,一位美國科技分析師對美國與中國供應鏈「脫鉤」努力的有效性表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