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工業站在歷史性十字路口
參考消息網1月9日報道 (文/李函林)2025年,德國汽車工業站在歷史性的十字路口。一面是汽車零部件供應鏈接連破產、裁員潮加劇以及市場需求疲軟,另一面是歐盟自1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的碳排放法規,未達標者或面臨高達160億歐元罰款。
在政策壓力升級、需求疲軟、成本上升以及國際貿易不確定性的多重挑戰下,如何在從內燃機汽車向電動汽車轉型的深刻變革中保持技術優勢、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已成爲德國汽車工業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考驗。
供應鏈危機蔓延
成立於1796年的德國格哈迪塑料技術公司近期宣佈破產。這家公司以生產奔馳標誌性三叉星車標而聞名,其倒閉被視爲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鏈危機的縮影。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至第三季度企業破產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2.2%。製造業,尤其是汽車零部件供應領域,成爲破產重災區,暴露出行業在高成本和低利潤壓力下的脆弱性。
展望2025年,德國汽車工業形勢依然嚴峻。根據德國工商大會調查,約44%的汽車製造企業預計2025年業務狀況將進一步惡化。中小零部件供應商面臨巨大壓力,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統計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員企業利潤率不足5%,四分之一的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業內人士認爲,資金短缺使這些企業在電動化轉型中面臨更大阻礙。尤其是那些早期押注電動汽車市場的供應商,由於前期投入過高,陷入財務困境。裁員潮由此掀起,預計在2025年持續蔓延。
行業巨頭同樣難以獨善其身。汽車供應商方面,博世宣佈裁減5500個崗位,採埃孚計劃在德國削減1.1萬至1.4萬個崗位。截至2024年底,德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的裁員總數約5.2萬人,裁員規模甚至高於新冠疫情期間的水平。汽車製造商領域,大衆汽車2030年前將在德國裁員超過3.5萬人。
慕尼黑經濟研究所近日發佈的2024年12月德國企業景氣指數顯示,被視爲德國經濟健康風向標的該指數已跌至84.7點,創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德國企業對經濟前景普遍持悲觀態度,尤其在作爲經濟支柱的製造業領域,這一趨勢更爲顯著。企業對當前形勢表示“不太滿意”,對未來的信心“大幅下降”,接到的訂單大幅減少,許多企業因此紛紛削減產量。
經營壓力引發更廣泛的抗議、罷工等社會動盪。這進一步加劇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在技術轉型與市場競爭雙重壓力下,德國汽車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急需尋找新的平衡點。
減排目標難達成
自2025年1月1日起,歐盟開始實施新的碳排放法規,要求新車平均排放量不得超過93.6克/公里,未達標企業或將面臨高達160億歐元的鉅額罰款。這意味着爲了避免重罰,多數汽車製造商需要達到汽車總銷量的五分之一都來自電動汽車的目標。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指出,電動汽車銷量目前僅佔市場份額的13%,比預期水平低約10個百分點,差距顯著。儘管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多個國家政府呼籲免除相關罰金,爲行業發展減少阻力,但歐盟委員會堅持認爲汽車行業已擁有足夠的準備時間。
在歐盟法規的強大壓力下,德國汽車工業正全力推進電動化轉型。然而,這一進程充滿挑戰:高昂的電力成本、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以及消費者信心低迷,使純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增長受阻。
德國政府在應對這一困境時也負有責任。德國權威汽車經濟學專家、波鴻汽車研究院院長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指出,2023年12月,政府決定取消電動汽車補貼,並且充電樁設施的建設進展緩慢,未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些因素對電動汽車銷量及整個汽車工業產生顯著衝擊。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德國純電動汽車銷量同比下降26%,難以匹配預期的增長目標。
爲應對歐盟的減排要求,德國汽車製造商正通過對電動汽車進行降價來應對這一艱鉅挑戰,儘管這可能進一步壓縮已處困境的行業利潤。例如,大衆ID.3車型的售價已從44000歐元降至不到30000歐元。
然而,價格戰引發連鎖反應:新車價格下降導致二手車市場價格暴跌,租賃公司和消費者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這種盈利壓力在2024年三季度的數據中得以體現。寶馬、奔馳和大衆的淨利潤同比分別大幅下降83.8%、53.7%和69%。
此外,電動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於電池技術,而這一領域的短板正在加劇德國汽車工業的轉型壓力。曾被寄予厚望、試圖與寧德時代抗衡的“歐洲電池冠軍”瑞典北方伏特公司破產以及其他歐洲電池項目的擱置,令奧迪、保時捷等品牌的供應鏈承壓。與此同時,中國電池製造商憑藉顯著的性價比優勢不斷擴大市場份額,進一步搶佔歐洲市場。
尋找轉型突破口
德國汽車工業的全球競爭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在北美市場,美國可能出臺的高關稅政策,猶如懸在德國汽車製造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西格弗裡德·魯斯沃姆認爲,歐盟和德國出現在特朗普的關稅名單上只是時間問題,將給德國帶來巨大傷害。美國保護主義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持續對德國汽車工業構成壓力。“德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因此特朗普計劃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將對德國經濟造成特別嚴重的打擊。”慕尼黑經濟研究所專家尼克拉斯·波特拉夫克說,近90%的調查受訪者擔心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貿易政策將對德國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面對轉型與關稅的雙重壓力,德國車企正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寶馬、大衆等車企加大對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投入,計劃在2025年實現小規模量產。固態電池以其更高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充電效率,有望顯著提升電動汽車性能,幫助車企搶佔未來技術賽道。儘管商業化應用仍需時間,但危機中孕育的機遇可能成爲產業轉型的突破口。
與此同時,德國對新簽署的歐盟-南方共同市場貿易協定寄予厚望。若協議獲批,南美市場的關稅壁壘將被削弱,能爲德國汽車出口創造新的增長點。南美地區的中產階級日益壯大,汽車需求潛力巨大。德國汽車製造商希望藉此契機進一步拓展這一新興市場。
儘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業內人士認爲,德國汽車工業當前面臨的困境並非不可逾越,如何在市場變化與政策驅動中實現持續創新與高效協同,已成爲決定德國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關鍵。面對不確定的貿易政策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靈活調整戰略、實現產業鏈優化和全球佈局,將成爲德國汽車製造商爭取未來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能夠適時抓住新的技術突破,並精準對接全球市場的需求變化,德國汽車工業仍有望穩固其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