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中投資創新高!專家分析:短期難降對中國依賴

德國總理蕭茲(左)曾於2022年11月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新華社)

歐盟去年提出「去風險化」戰略,以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最新數據顯示,德國2023年對中直接投資的金額反創新高。分析人士表示,德中經濟掛鉤之深,去風險化本就不可能一蹴可及,且德國政府認爲,只要擴大與其他市場的交往來分散風險,也是對中國去風險化的手段之一。

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引述德國央行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金額年增4.3%,創下119億歐元(約合新臺幣4077億元)的新高記錄,其中德國企業於2021至2023年3年間的對中投資規模,與2015至2020年6年間的規模大致相當。

數據顯示,儘管部分德國中小企業在去風險的思維下逐步降低與中國的經濟連結,但賓士、BMW、福斯汽車集團及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等指標德企卻逆向加碼對華投資。中國商務部去年底稱,不少德國車企陸續擴大在中研發並投入新能源的佈局,就是對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

美國之音24日報導,德國漢堡全球與地區研究所(GIGA)的政治經濟學家屈爾茨道夫(Nora Kürzdörfer)表示,德企大廠依然依賴中國市場,只能謹慎尋求其他降低市場參與度的方法。他說,由於中國仍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因此降低來自中國的風險變得更加複雜。

德國阿登納基金會駐北京辦事處的首席代表福爾曼(Johann Fuhrmann)則表示,依據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原則,政府無法干涉企業在哪裡投資,更無法強迫德企與中國經濟硬脫鉤。

「在歐洲和德國的思辨中,去風險和脫鉤有明顯的區隔。去風險的重點是減少對中國的重度依賴,而非減少對中貿易。所以,首要目標是提高對中國市場的風險意識,因此,我認爲這與(去風險化)對中戰略並不矛盾」,福爾曼強調,德國政府只能藉由不再爲中國投資提供擔保來實現此一目標。目前德國經濟部已逐步減少對德企在中投資的擔保。

報導指,德國對中直接投資額雖然未明顯滑落,但在經貿往來上,去風險化的成效已經浮現。福爾曼指出,2023年德國自中國進口額大幅下降19.2%,爲1557億歐元;對中國出口額也年降8.8%,爲973億歐元;德國同年的對中貿易總額爲2531億歐元,僅略高於對美貿易總額的2523億歐元。

福爾曼認爲,德企正在調整策略,包括減少對中國採購的依賴等,而中國對「德國製造」產品的需求也未有顯著增加,若此趨勢持續下去,預計2025年美國將超車中國,成爲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即將卸下蟬連8年的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頭銜。

德國總理蕭茲將於今年4月再率領德企代表團出訪中國,這是他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問中國。福爾曼認爲,歐美國家雖已形成對中國去風險化的共識,但各國的執行方式和步調不一。整體而言,歐洲人缺乏一致對外的協同行動,各國的國家利益仍是各國領導人最重要的考慮事項。

屈爾茨道夫則說,他預期德中兩國領導人4月份的會面將一如2022年底的會面那般尋求「務實合作」,但蕭茲可能也會表態,基於地緣政治的挑戰和中國持續惡化的人權問題,兩國合作不可能一切照舊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