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黃明川帶路 人權影展看戰爭、科技與移民議題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3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選片指南講座對臺,由策展人黃明川導演(前排左二)及影評人雀雀(右一)解析策展主題及選片看點。(文化部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3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邁向第7年,持續以多元視角選片,引薦社會大衆認識人權,本次影展聚焦戰爭、科技與移民等議題,邀請國家文藝獎得主、導演黃明川擔任策展人,主影展精選國際11部電影,內容包括戰爭、科技與移民等議題。

昨(9)日影展於光點臺北電影館舉辦「選片指南」講座,由策展人黃明川導演及影評人雀雀對談,完整解析策展主題及選片重點。雀雀表示,「2023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以「煙硝離散-遊尋天光」爲主題,對應「戰爭與人權」與「人權廣角鏡」兩大單元。爲呼應當代的戰爭與人權議題,開幕片特別選映烏克蘭女性導演艾莉莎.柯瓦倫科(Alisa Kovalenko)的《戰火邊緣的青春》,該片拍攝於烏俄戰爭期間,呈現5名烏克蘭青少年雖身處戰火肆虐的頓巴斯地區,仍不畏動盪紛亂的環境,勇於追求自我。猶未歇止的烏俄戰爭無疑是當今世界焦點之一,期望透過影展的選映,促使臺灣社會持續關注國際人權議題。

「煙硝離散-戰爭與人權」單元另外也選映敘利亞裔加拿大導演瑪麗亞.札裡夫與法國導演安德烈.卡迪共同合作的動畫《魔籽公主》,以魁北克法語旁白講述在敘利亞戰火的威脅下,一家三代如何在遭遇政府及多方軍事勢力阻擾時逢凶化吉,最終抵達如天堂般的新家園;柏林影展金熊獎得主吉安弗蘭.柯羅西的《戰地夜曲》,故事場景橫跨敘利亞、伊拉克、庫德斯坦族及黎巴嫩邊界,將戰火煙硝下的日常羣像,如慢板詩歌呈現於世人眼前。

雀雀將鏡頭拉回臺灣,介紹洪淳修的《金門留念》藉由書寫金門三個世代居民的影像,輻射出海峽兩岸70年來的政治、經濟、地景和文化變遷;馬來西亞出生的臺灣導演廖克發,則以《野番茄》紀錄二戰臺籍日本兵及228事件高雄「雄中自衛隊」,透過訪談使一窺生命記憶、認同與國族情感,亦見證威權歷史下的無常生命和青春血淚。

「遊尋天光-人權廣角鏡」單元則聚焦當代多元人權議題,中國大陸旅美導演張嘉玲在《全面監視》貼身拍攝人權律師和記者,揭露中國大陸科技監控的真相,深入剖析數位錄像技術及社羣監視系統的實際情況;加拿大導演艾莉森.莫瑞的劇情片《生命之舞》,則描繪身爲加拿大移民二代的主角回到祖國阿根廷,試圖透過驗證DNA追查身世之謎,最後竟發現自己是1977年阿根廷獨裁時代被強迫與家人分散的失蹤孩童,尋親故事追溯至「五月廣場母親」運動,揭示轉型正義議題仍是阿根廷社會的現在進行式。

黃明川及雀雀也指出,今年人權影展選映於2022年金馬獎獲得多項的亮點,包括馬來西亞導演劉國瑞的長片《白日青春》,與同時合映的短片《末路窮途》互文性高,探討在香港的巴基斯坦移民和難民所面臨的挑戰,以公路電影的形式,紀錄異鄉人的飄泊處境與身分認同問題;陳梓桓導演的紀錄片《憂鬱之島》結合檔案影片,縱觀香港近代政治史,回顧了1973年文革時期人民被迫逃亡香港、1989年天安門事件香港人聲援、2019年反修訂逃犯條例與反送中多次百萬人示威抗爭,到2023年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的香港政治變遷;蔡崇隆導演的《九槍》追溯越南移工阮國非因疑似竊車而被警察槍殺的事件,深度探討執法過當爭議以及臺灣移工的勞動處境與結構性問題。

黃明川表示,「人權經驗是從1歲到100歲都相關的」,對於每個人的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本次影展也歡迎各個年齡層的觀衆參與,其中《戰火邊緣的青春》、《魔梓公主》、《全面監視》及《生命之舞》等4部電影是臺灣首映,臺北場將於9月22日至24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館率先起跑,緊接着高雄場9月29日至10月1日將於高雄市電影館接力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