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鮪魚成了第13生肖
熟知臺灣燈會歷史的人都知道,30年前的觀光局長毛治國發想,把原本於元宵節時臺北各大宮廟展示的花燈,集中展示於中正紀念堂周遭並命名爲「臺北燈會」,打響了臺北燈會的知名度,併成爲臺灣年度推銷國際觀光旅遊的一大亮點。從維護傳統中華文化,發揚創新精神,把幾千年歷史的元宵節提燈賞煙火提升到發展觀光事業,促進庶民經濟,這是毛治國當年創意的貢獻。
事實上,中國老祖宗發明的天干地支,24節氣,到農曆新年、12生肖,無不歷久彌新,受到廣大中國人、臺灣人所認同接受,甚至像全球各地華人聚居的僑居地,包括越南、星、馬等地對農曆新年與12生肖的結合概念都強得不得了。
我們不解,長久以12生肖爲主題的臺灣燈會傳統,何以在此時此刻要被打破?官方說法說爲結合地方特色,要把黑鮪魚主燈留置大鵬灣。既然如此,歷年臺灣燈會的副燈也具特色,爲何黑鮪魚造型不能當副燈展示呢?這豈不是兼顧傳統,兩全其美?
當觀光局公佈新一年的主燈造型改變時,我們看不到決策的正反辯論,我們也不清楚主燈不維持12生肖造型,是僅此一次、下不爲例,還是以後要持續下去。若這改變要持續,是否輪到臺東時就用釋迦造型,輪到苗栗時就用草莓造型?其實主燈維持生肖,副燈及其他廣泛創作花燈,都可有結合地方產業特色的發揮空間,過去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質疑的是,傳統與創新之間未必要相互排斥,政府決策過程常欠缺的是公民參與,思維的改變常是首長單一指令下達或是官僚文化封閉空間所決定。
這次臺灣燈會主燈不採用12生肖,是屏東縣的決定,還是觀光局的決定,還是有更高層次的「文化深層」考慮?仍有待新聞界去挖掘。我們注意到民國106年,行政院曾特別指示「臺灣燈會要轉型升級,要融入更多臺灣文化及在地特色」、「臺灣燈會最主要是傳承及發揚臺灣傳統文化」。這個政策指導方向絲毫不提元宵節、提花燈是漢朝以來的中華傳統文化,只強調臺灣文化、在地文化,這是否纔是12生肖不再列入臺灣燈會主燈的主思維呢?(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