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貨彩妝比大牌還貴

本篇原創文章源自微信公衆號:DT商業觀察 (ID:DTcaijing),文 字:鄭曉慧、數 據:鄭曉慧、編 輯:唐也欽、設 計:鄭舒雅、運 營:蘇洪銳、監 制:唐也欽。

以前提到“平價國貨”,大家都會聯想到“便宜大碗”。

但現在,消費者有了新的、而且是負面的感受。

在小紅書上搜索“國貨、克重”,會看到不少消費者吐槽一些平價國貨彩妝品牌,正裝容量比國際大牌的小樣要少、算下來平均每克的單價甚至更貴。

“國貨容量我真的累了”“國貨現在是被慣壞了嗎,單克價比黃金還貴,真的就是離譜”。

B站上的測評博主把這樣的平價國貨稱爲“化妝品刺客”,並列舉“那些看似平價,其實算下來單價比大牌還貴的”國貨,讓大家不要踩坑。

國貨美妝,到底怎麼了?越來越支持國貨的消費者,到底在爲怎樣的產品買單?

最近一個引發爭議的美妝國貨新品,是國貨彩妝品牌詩佩妮新推出的眼線膠筆,上新價19.9元,正式售價29元。

雖然售價便宜,但消費者並不買賬,因爲容量太少,只有0.05克。

如果按目前正式售價計算一下單克價,相當於這款眼線膠筆每克要580元,比目前9999黃金的單克價456元還貴。

作爲參照,國際大牌MAC的眼線膠筆官方售價180元,但有0.7克,容量是詩佩妮的14倍,算下來單克價是264.3元,只有詩佩妮的一半不到。

儘管詩佩妮官方的單圖海報上沒有標註眼線膠筆的容量,但還是有不少眼尖的消費者,在詳情頁的產品信息中發現了容量爲“50毫克”的小字。

所以,在詩佩妮的小紅書官方賬號下,出現了“好貴”“克數好少”“怎麼偷偷漲價了”“吃相不要太難看”等質疑。

單克價跟大牌差不多、甚至比大牌貴的平價國貨,其實在2020年就開始出現。

B站UP主 @太陽嬸子 在2020年11月發佈的視頻《細數大牌家的傻兒子,按克數算還沒國貨貴?》中提到,貴婦品牌CPB的散粉定價650元,但足足有26克,而新生代國貨小奧汀定價150元,卻只有8.2克,兩者的單克價只差6.8元。

現在,從口紅、遮瑕,再到散粉,都能找到單克價比國際大牌更貴的平價國貨。

《DT商業洞察》根據相關話題下網友提到的部分產品進行統計,發現完美日記芭蕾小細跟口紅的單克價要136.3元,阿瑪尼紅管脣釉的單克價只要53.8元;colorkey的小金筷眉筆單克價高達500元,植村秀的砍刀眉筆單克價則相對平價許多,只要64.7元。

相似的,還有UNNY眼線膠筆的單克價是MAC的兩倍多,爾木葡三色遮瑕的單克價比歌劇魅影貴,完美日記控油散粉的單克價也比黛珂絲柔蜜粉的要貴。

但如果連同售價、克數一起看,平價國貨和國際大牌存在一個“涇渭分明”的區別:

國際大牌產品的克重多,但售價高,動輒就兩三百元;國貨彩妝產品克重少,但整體售價便宜,通常只要一百元甚至五十元以內。

比如,國貨口紅的容量通常在2克(或毫升)以內,售價在百元左右;而國際大牌口紅通常在5-6克(或毫升)之間,售價也在200元以上。

所以社交媒體上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爲光看單克價,對平價國貨是不公平的。

有人提出口紅的成本不止內部的料體,還有口紅殼的包裝設計等,“不能粗暴地以克重作爲比價的依據”,“整體平價,也是平價”。

即使拋開單克價不談,這背後仍暗藏着一個趨勢——平價國貨彩妝產品正越做越小。

過去,小克重是國貨的優勢,消費者也對小克重頗有好感。

因爲平價國貨彩妝迭代率高,通常舊的系列還沒用完,新的系列就已經上市。對上學黨或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小克重的產品試錯成本低,買小克重、低單價的產品,可以“無痛”嘗試更多新品。即使最後不喜歡,也只是“一兩杯奶茶錢”,忍忍就忘了。

但當平價國貨彩妝產品越做越小,消費者的感受是:明面上保持住了百元以內的價格優勢,實際上卻是變相提價。

以口紅爲例,有用戶在小紅書上發圖對比,國貨colorkey的脣釉正裝只有1.7克,而歐萊雅收購的韓國品牌3ce脣釉的小樣也有1.5克。

(小紅書用戶希望國貨的“克重”能捲起來)

用戶 @吃飽飯的咩咩 在評論區解釋了這意味什麼:“1.7克什麼概念,就是厚塗最多15次,而且管口和管底扣不出來,其實能用到的最多最多也就1.4克,而且很多頁面故意不清晰標註克重,我可以用不完,但你不能忽悠我。”

人們也因此喊出了一句“消費宣言”,“我可以勤儉節約,但你不能缺斤短兩”。這句話被“複製粘貼”到不同平臺的評論區,不約而同地成爲大多數人的心聲。

此外,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對“性價比”也有新的定義。

性價比不是一味地追求低價,而是在合理的價格內買到超值的物品——只要消費者覺得它的功效、使用體驗和品牌價值是值得花大幾百的,也是一筆高性價比的消費。

但如果平價國貨的單克價比大牌貴,品牌價值和實用價值又比大牌差很多,也會被消費者打入“低性價比”的冷宮。

一個小紅書用戶表示,“計算單克價不是必要的,我會先看品牌和產品好不好用,在一樣好用的前提下再算克數,不好用的產品每克再便宜也覺得浪費錢”。

現在的消費者已經不好糊弄了,她們會貨比三家,也會研究品牌把錢都花在了哪裡,有沒有認真提升產品的質量。

就像一位B站用戶發出的質疑,“國貨能不能不要只捲包裝,要麼就是把錢都投給博主們做廣告,多用點心做產品不好嗎?能不能把使用感提上去,先把脣釉做到不黏嘴?”

消費者能敏銳地捕捉到,一些平價國貨的營銷力度和產品質量不成正比。本想要支持國貨的熱情,就會因此迅速被澆滅,甚至產生反感的情緒。

這就成爲了一個充滿矛盾的難題:若是把容量提到和國際大牌一致,售價也會隨之提升,之前被“平價”吸引的用戶不一定能承受,可能會轉向其他平價國貨;但如果維持“小克重”的同時走向高端化,猛地提升價格,又不能確定消費者是如何看待這樣的“性價比”,是否會有新的消費者買單。

從這個角度來看,靠“小克重”突圍的平價國貨彩妝們,在美妝紅海到底能走多遠,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