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道授業解惑遇到AI…

前天是教師節,不知有幾位教師有收到學生的祝福,同時也自覺爲人師者有當老師的尊嚴與價值?

自己從大學專任教師的職務退休後,原本還有在學校兼任一兩堂,但愈教愈沒有成就感,也覺得壓力愈大,這學期還是選擇放棄兼課,今年的教師節是沒有教師身分的第一個教師節,倒也輕鬆自在。

這幾年來,大學教師早就放棄用講義或教科書授課的方式,而是必須準備充分的E化簡報資料,讓同學可以透過教室中的螢幕瞭解到課程內容。可是當關起教室燈光播放課程簡報時,同學就開始低頭滑手機,而不是注視着螢幕,偶爾會看到同學擡頭盯着螢幕,那也只是拿出手機把簡報內容拍下。

我問了好幾個公私立大學的教師,在教室上課的情形如何?他們都異口同聲說大致差不多,學生就拿着吃的喝的走進教室,一坐下就邊吃邊滑手機,沒幾個人會擡頭望着老師在講什麼,反正教師必須要把授課內容上傳到網路的教學資訊平臺,等到要考試時再去看就可以。

近日在整理哲學大師勞思光先生的影音教學資料,看到勞先生也不用簡報資料,只印幾行字的授課大綱,就開始上課教學,全憑他自己腦中的知識,學生上課也只能專注聽講並勤做筆記,若沒有注意聽到可能就錯過,也無法回家閱讀,更無法在網路找到這些知識。

這種老式的教法,沒有E化、沒有網路、沒有GOOGLE、沒有AI,就只有授課老師一人演出,學生卻也能專注享受其中。但不知何時,大學開始要求E化,一些教師若仍保留傳統的授課方式,會被學生批評,也會被學校要求改善。其結果,所有的上課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中找到,老師在教室上課變成形式化的個人獨白演出,無人關注。

在此資訊網路多元時代,到底大學教師能超越多少網路所提供的訊息?事實上,這些專業知識在大數據AI化之後,一個教師的個人知識何能超越呢?即使那些需要手做的課程,也可透過線上課程就學會,語言教學更是隨時隨地在雲端進行個人化學習。當一個學生很認真的想學習時,真的需要進入教室、透過教師纔可以學到知識嗎?

臺灣小學自學風氣愈來愈盛,主要是一些家長不滿意小學的教學環境,看到一些教師只是坐在教室的電腦前,用按鍵播放著書商提供的教材,則何需到學校學習呢?若非有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國高中自學的風氣可能更盛;而大學的授課,若非教師控制着成績,則學生也不想到學校學習,特別是這些上課提供的知識,在網路上可以學得到且學得更好,那何必留在教室內虛耗人生呢?

到底老師能在教室裡教什麼?學生在教室裡能夠學到什麼?這是現代教師要積極面對與思考的一個問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現代的教師必須傳雲端所不能傳的道、授網路所不能授的專業、解AI所不能解的疑惑,否則不足以爲人師也!

面對AI的挑戰,現代教師必須重新思考自己教學模式、方法和內容,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否則終會有那麼一天,教師也會被AI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