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上扶梯,牽着更安全還是抱着更安全?
微信推送規則改版了,未被星標的公衆號文章無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錯過。爲防走丟,小夥伴們都加個星標吧,步驟如下~
帶孩子去逛商場,乘直梯的時候總是人滿爲患,一等就是幾分鐘。反正也就一兩層,不如走扶梯吧!
可是,怎麼把孩子安全帶過去也是個問題。對此,你一般選擇:
先公佈下我的答案:C和E,現在孩子大了,F也可以 。
這可能讓一些家長意外,自己的懷抱難道不是最安全的地方嗎?把孩子放下來纔不安全吧,萬一動來動去夾到手腳怎麼辦?
其實,抱着孩子上下扶梯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安全,代價也可能慘重得多。
抱着孩子上下扶梯
沒有想象中安全
在城市中生活,上下自動扶梯幾乎是每天都必須經歷的事情,很多大人都覺得自己駕輕就熟,抱個孩子只是多點重量,沒什麼問題。
但是,一個手機的重量怎麼可能和一個會動的小孩子相比?無論是雙手抱還是單手抱,都會把身體的重心往上移,下盤保持穩定的難度大大增加。如同纖細的枝頭上綴了沉甸甸的果子,輕輕一碰就容易左搖右晃。
而被舉高之後,孩子的身體也就超出了護欄的高度。 這時如果突然被碰/撞一下,或腳底拌了一下,爲了保持身體平衡,大人會本能地把力量集中到保持平衡的那隻手,而抱着孩子的那隻手則因爲力量不足而鬆開,導致孩子從扶梯墜下。
老人重心不穩脫手,男嬰不幸墜亡
母親下扶梯不慎脫手,孩子墜亡
前方行人往下倒,孩子被撞翻頭部受傷
媽媽帶1歲多孩子上扶梯重心不穩仰倒
在這些案例中,不是家長不想抱穩,而是根本就抱不穩。如果換成是我或者隊友,同樣也沒自信可以抱緊孩子。然而,沒抱住的代價,卻不止可能是手腳擦傷、夾傷,而是讓孩子墜落,頭部重創乃至失去生命。
而哪怕我就是力大無窮下盤奇穩,也不敢保證孩子會在肩上乖乖不動。在有些商城自動扶梯和建築的三角區,孩子突然好奇探出身體也可能要面臨被夾的風險。
自動扶梯和建築的三角區有夾傷危險
基於挽救的困難性和後果的嚴重性,我寧願麻煩點,直接推着嬰兒車去乘直梯/帶個揹帶固定抱好,也不想讓TA冒風險。
當然,有的時候確實就是沒有直梯,又剛好沒帶揹帶,那也就只能走扶梯了。但要注意,一定得打起精神,一手把孩子抱穩在胸前,另一隻手扶穩手帶(不要拿手機或提包,確保隨時可以抓緊扶手),留意腳下和周圍。
然後,等孩子大點能自己走了,我們也能牽着寶寶上下扶梯了,相對就會安全些。
牽着孩子上下扶梯
的注意事項
不過,正如許多家長所擔心的那樣,兒童上下扶梯發生手腳夾傷的可能性確實不低。
作爲參考,國外一項關於兒童自動扶梯事故傷害的研究中,5歲以下兒童受傷人數最多,卡壓傷害佔所有傷害的比例接近四成(僅次於跌倒),手是最常見的損傷部位。
原因不難理解。電梯流動的齒梳縫隙對淘氣寶寶似乎有種謎樣的吸引力,他們經常趁爸媽不注意將手指塞到縫隙中。
電梯齒梳縫隙足以容納一名幼童的手指尖
而當扶梯踏板移動到盡頭時,手指就會被牢牢卡在踏板接合處。踏板不斷向前的推力,極端情況下甚至可將手指夾斷。
相關的新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帶孩子上扶梯,一定要好好牽住TA的手,面朝前站在同一梯級(或者讓孩子站前一級,別讓孩子站在自己後面),監督着讓TA站好別亂動。
扶梯側邊的夾縫也需要注意,寶寶乘扶梯時候喜歡將腳放在邊邊上,一不小心腳/鞋子/褲腳/裙角就可能被捲住,整個人被帶着走。
也別讓年幼的孩子獨自乘梯
所以,如果孩子穿了拖鞋或洞洞鞋,就不要走扶梯了,以免夾到鞋子把孩子絆倒; 帶孩子乘扶梯時也儘可能讓TA站內側,如果順着人流站在了外側不好動彈,那就囑咐或盯住孩子,別讓TA的腳超出黃線。
萬一真的不小心夾住了,扶梯上下方側邊一般有緊急停機按鈕,要第一時間按下,再來解救孩子。
醫生媽媽說在最後
孩子幾歲可乘扶梯其實並無明確的安全標準,嚴格來說,無論哪種方式都有一定的危險性。之所以更不推薦抱着孩子乘扶梯,也是因爲其後果可能更嚴重。
夾傷也好,墜落也好,這些都不是家長所樂見的,要防止這些情況發生,最重要的還是家長保持謹慎。小心使得萬年船,這樣孩子在扶梯上才能真正安全。
爲什麼不能推着嬰兒車上扶梯?
很多商場都會禁止嬰兒車上扶梯,並不是不近人情,而是車子真的太容易翻倒了。車輪容易卡縫,車身容易被碰倒、推溜走,而以家長之力往往無法同時穩定車身和抱住孩子,一旦翻車,孩子不僅會墜落受傷,還可能被翻倒的車身壓到,二次受傷。而周圍的路人,也可能會無辜受害。
社會的絕大部分公共規則,其實都是有道理的,無視規則,也就要承受相應的代價。尊重規則,我們才能更好地在這個世界活下去。
end
參考文獻:
1、https://publications.aap.org/pediatrics/article-abstract/118/2/e279/68912/Escalator-Related-Injuries-Among-Children-in-the?redirectedFrom=fulltext?autologincheck=redirected?nfToken=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elevator-and-escalator-hazards-2633667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更新於2022年11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