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膨時代系列2》阿北初四了!全球通膨警鈴連環響

通膨對經濟復甦帶來巨創,恐成拖垮全球經濟活動的最大黑天鵝。(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全球各國9月最新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相繼出爐,無不高到嚇人,顯示主要經濟體的通膨仍是現在進行式,且在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下,對經濟復甦帶來巨創,恐成拖垮全球經濟活動的最大黑天鵝。

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Jerome Jean Haegeli)分析,更高的通膨率既是政策選擇,也是各政府採取擴張和激進財政貨幣政策以應對疫情衝擊的結果,因爲在短期政策的強力刺激下,需求雖應聲而漲,也推升消費品和大宗商品的價格水準,而從長期來看,供需錯配也加大結構性的通膨壓力。

除終端商品價格上升,推動CPI同步走高,供給端則因疫情衝擊,導致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進一步擴大供需缺口,也加劇漲勢。學者分析,從CPI分項來看,原材料和芯片短缺等供應鏈瓶頸疊加與勞動力不足,正是推高美國CPI的主因。

雖歐美央行齊稱通膨僅屬「暫時的」,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卻認爲,歐美疫情受控後,主要商品和服務價格未順利同步回落,商品及服務價格續居高位,從目前情勢觀察,很難斷定商品或服務價格定能隨供給產能恢復,而跟着迅速調整。

中國銀行研究院則指,全球主要央行縮減貨幣刺激,造成金融條件收緊,融資環境惡化,中小企業、低評級企業再融資成本增加,信用違約與破產風險加大,進而抑制融資投資與經濟增長。就讓我們一起從臺灣看天下,以他國爲鑑,瞭解通膨正如何影響各國民衆的生活。

▲臺灣:臺積開科技業漲價第1槍,油價創3年新高

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8/25通知,7奈米以上製程的新訂單全面漲價20%,7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也漲7%到9%,雖是因供不應求而決定以價制量,但漲價氣氛已逐漸向各產業蔓延醞釀。接着,王品10/25日起15個品牌首度齊漲5%,臺灣賓士、寶獅雪鐵龍(Peugeot Citroen)等歐系進口車,也見2%至5%不等的調幅。

無獨有偶,臺灣中油也自10開啓油價調漲的列車,11日凌晨零時起汽、柴油各漲0.4元及0.3元,目前95無鉛每公升已達31元,創3年來新高,漲勢自此難回頭。

行政院主計總處10/6發佈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63%,創8年半新高,而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沙拉油、調理油,年增率更破9%,家庭主婦跟餐飲業者都叫苦連天,今年CPI四度衝破2%的通膨警戒線,官員卻稱國內沒通膨,至今無具體作爲。

▲大陸:原物料、糧食齊漲下的凜冬將至

因澳洲等燃煤進口量不足,引發限電效應擴大,凸顯能源短缺危機,連帶使水泥、塑化原料報價飛漲,加上國際糧價也邁入上漲週期,大陸境內卻因限電導致玉米、大豆、水稻等加工廠下修開機率,有學者認爲,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影響下,大陸糧價恐會急劇上升。

同一時間,限電政策影響逾20個省份,電價在入冬之際調漲,如廣東省調漲25%,湖南省也跟進,目前雖仰賴俄羅斯增加輸電,暫解北方省份缺電問題,但未來的買電成本,仍將部分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德國:9月通膨率4.1%,成全歐最怕通膨的國家

天然氣庫存低、液化天然氣(LNG)進口減和俄羅斯輸送減少等3大因素,推升今年歐洲天然氣價狂飆2倍,高盛更補刀,指若今冬天比預期冷,當地工業部門將面臨停電停產,寫下全歐「高能源價格=高通膨=消費減退=經濟失速」的數學方程式。

其中,德國因取消去年實施的臨時增值稅,使通膨率躍至4.1%,創近30年來最大增速,連購入新車也因全球車用晶片短缺,得比過往多付約360歐元,德國央行行長Jens Weidmann憂心通膨率恐進逼5%,抨擊歐洲央行的低利率措施持續時間過長。

▲英國:高物價與加稅雙重打擊,長期通膨預期心理飆

脫歐之後引發貨車司機等勞工短缺,加上疫情期間封城重創供應鏈,導致雀巢、聯合利華等大型企業紛漲價,超市商品價格平均上漲1.3%,貓糧、生鮮肉品、糕點價格都勁揚,9月起伴隨天然氣價暴漲,鋼廠、化肥廠技術性停產以規避高昂成本,都讓專家警告,英國家庭今冬恐面臨物價飛漲與政府加稅的雙重打擊。

據民調機構YouGov在9月進行的調查顯示,英國民衆對未來12個月的通膨預期大增1個百分點至4.1%,對來5至10年的通膨預期也升至3.8%,在在顯示通膨預期失控的上行風險增加。

▲巴西:貴到吃不起,紅肉、果汁都不買了

巴西通膨率自5月起驚驚漲,現已遠高央行全年預期的3.75%均值,當地媒體日前調查顯示,67%消費者減少紅肉消費,51%減飲軟飲料和果汁,還有逾40%少吃麪包,甚至連牛奶都不喝了,顯示通膨壓力下,民衆食品消費結構發生鉅變,雞蛋反成蛋白質的主要攝取來源,約50%受訪者增加雞蛋消費量,且減少食品消費的民衆,年齡和教育程度差別不大。

▲美國:萬物齊漲驚呆衆人,調薪都被通膨吃光

9月CPI年增5.4%,不僅高於預期,也創30年來新高,由於未來幾個月仍恐續漲,加劇國內通膨情勢。但其實,民衆早從6月起,就因缺櫃、塞港問題嚴重,開始感受物價壓力,從培根到建材、汽油到油漆,無不大幅漲價,過去消費者花100美元可以買到的食品,現在要付130到150美元才能走出超市。

且和富人持有股票、房地產等金融資產,漲幅或可彌平通膨率,勞工階級得付出更多金錢才能取得汽油、食品等民生物資,加上房租支出佔比也提高,受通膨所苦的情況更爲嚴重,因此即使調薪,漲幅仍被通膨吃個精光。

萬物齊漲態勢加劇,且伴隨物價上漲,使縮水式通膨也開始出現,雖價格不變,包裝跟容量卻明顯變小,如好市多(Costco)衛生紙從425張減爲380張、Dial沐浴露從21盎司減至16盎司、桂格即食麥片也由10包減至8包等,部分商品減量幅度近4分之1。

價格上漲能否如官員所言是「暫時性的」,將隨供應鏈中斷的解決,壓力有望消退,已有學者不以爲然,認爲民間熱錢太多才是導致全面通膨的主因,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更示警,大規模財政刺激和貨幣寬鬆政策、加上經濟邁入重啓階段,將帶來龐大的物價壓力,60年代長達10年的通膨噩夢恐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