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護照靠1招辨人真僞 網驚呼好美:古董級文物
網友分享一紙大清護照,上面註記是一名七歲兒童要從廈門搭船前往臺灣。(圖/翻攝爆廢公社公開版)
透過文物可以理解歷史演進,一名網友近日分享一張清朝發行的護照,由於當時技術限制,護照上僅有文字敘述,海關人員也只能透過外貌描述判定持照人身分,讓不少人大開眼界。
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公開版」發文,分享一張光緒年間發行的大清護照,該紙本護照爲大清國福建泉州廈門海防分府核發,同意旅客從廈門搭乘輪船前往臺灣,護照內明確註明旅客個資,包括姓名、年紀、職業、住址,外觀部分則以身材、面色、眼色、有無異相作爲辨識依據。
大清護照樣式引起網友討論,「哇塞,毛筆字好美」、「古董級的護照」、「異相全應該是沒有殘缺吧」、「七歲而已,身材是能有多長啦」,也有人讚歎「保存的真不錯」、「可以存留到現在還這麼清楚,不容易欸」、「應該可以捐給博物館」。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1840年以後,清朝政府礙於與西方強權各國的不平等雙邊條約,開始授權駐在中國境外的領事館或海關,爲中國人(包含華僑)發放型式不一的護照,這是以「單人單紙」中國護照的成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中國護照並無照片等設置,爲了正確辨別持照人真僞,中國護照多爲以文字描述持照人的體貌特徵,如身高,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