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大陸商辦菁英遇見臺灣太太,投身紡織業改當「黑手」

從商辦精英到紡織業黑手。(作者提供)

大學校園裡一定會有一堂非常熱門的課談到「職業生涯規劃」,讓無數即將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對職場產生無限的遐想;也因爲職場對於在校生而言相對陌生,令人躍躍欲試之際,也將良好的職涯規劃經驗奉爲圭皋。同時也一定會有各路學長姐,以及各類成功學書籍不斷薰陶,讓在校生清楚確信──職涯規劃稍有不慎就會走出許多彎路,甚至滿盤皆輸,一輩子在公司難有出頭天。

無論是校園課程還是過來人經驗,一定會從策略性目標談到戰術性措施,告訴在校生們趁還沒有開始工作,就要先確立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人生志向,規劃好 3 年短期、5 年中期乃至 10 年長期的分階段職涯,以此方能平步青雲,立於職場不敗之地。即或不然,也應該利用在校期間多參加實習,贏取寶貴的職場體驗。

過去的我也是如此一步一步謹慎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不可諱言的是,我在而立之年以前所花費的諸多精力,就是以成爲一名卓越的職業經理人爲榮。在不長的人生經歷中,成績優異的童年、名校的商學院、海外的研究生,種種順利的境遇都讓我理所當然的往人生既定之路攀登,從學業到職業轉變的過程一路順遂,陸續受到各位貴人襄助。在職業的晉升中,努力付出亦得償所願,遇到了非常不錯的主管、獲得了非常體面的職位,在每個團隊都能夠受到主管與同事的喜歡。

大學畢業後,投身中國「朝陽產業」長照業

我從中國排名前 3 的大學畢業後,就一路經歷國有大企業 MA(Management Associate,儲備幹部)、自主創業合夥人的歷練,隨後在取得海外名校碩士學位後,毅然跳出年輕人的舒適圈,放棄互聯網、金融等熱門產業的機會,轉而投身健康長照產業。彼時在中國,長照產業屬於「夕陽羣體、朝陽產業」,雖然整個產業剛剛起步,但在中國老齡化社會加劇的情況下,前景不可限量。

中國長照產業的現狀就是:人才極爲缺乏、長輩極待安養、資本蠢蠢欲動。一方面,垂垂老去的長輩,因爲積蓄低只能排隊等待進入政府開辦的公立養老院,而牀位數量嚴重不足,導致一牀難求;另一方面,退休的高幹、企業家、科教文衛人士,有錢有閒,渴望開啓人生新的生活,各類 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續照料養老社區)機構、高端養老公寓、康養文旅等產品應運而生。隨着資本市場的關注,地產、金融、保險、醫藥等產業紛紛投資、建設養老社區、適老化住宅、文旅項目。

廣闊的市場,只要認真投入其中,相信都可以有一番大作爲。果然,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在職業選擇上的正確性。我進入一家規模全中國領先的醫藥企業,在董事長的信任下,幫助公司管理數億人民幣價值的不動產,負責其中的規劃與經營,目標將其打造成爲華南區域高端養老社區的典範。我有機會代表公司出席一線客戶的談判,並以產業專家身分在產、學、研界出頭露面。而立之年,我在公司當上了 VP(Vice President,副總),榮獲大專院校邀請成爲客座講師,順利實現了職業生涯的階段性目標。

那時候,公司的辦公室設在中國繁華都市深圳南山區最高的辦公大樓,從窗外往南可以看到深圳灣以及對岸的香港,往東則可以透視整條深南大道綠樹成蔭、車輛川流不息的樣子,一直通往深圳的地標建築平安金融大廈。

公司佔據了這座中國改革開放後,發展最耀眼城市的最佳辦公位置,附近的南山科技園,出了騰訊、華爲等世界知名企業,無數的青年才俊涌入此地,凌晨一點的辦公室燈火通明。每天除了工作,我的愛好是用公司的 DeLonghi 咖啡機磨 1 杯咖啡,坐在落地窗前俯視樓下的風景,享受片刻閒暇。

人生可以維持在一種舒適的環境下永不改變,我想是大部分人嚮往的狀態。然而這個世界上永遠不變的,便是變化本身。這一刻的心境無法猜到下一刻的風景,就像大學的課堂上難以告訴你,當職業生涯碰到軌道突然轉換時,該如何應對。

一切的變化對於我而言,是始料未及的。當然首先值得慶賀的是,我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順利走入了婚姻。太太的家族事業爲傳統紡織業,在全球多個新興市場投資設廠,正是需要家人支援的時候;因此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包括在事業中累積和取得的一切資歷,這一變化從未寫在我的職業生涯規劃上,也從未出現在我的設想中,卻突然地發生了。

雖然在大學期間我就參加各種實習,加上畢業後的正職工作,或多或少涉獵了不同的領域,但是產業都集中在現代服務業,對於製造業則是從未接觸過。製造業也不是當下年輕人樂於選擇的職業,大家都對諮詢、投資銀行、資工等趨之若鶩,尤其是名校商學院出身的我,非常注重職業光環。紡織業更是製造業中的傳統,早在機器紡織工業出現以前,新石器時代就已有手工紡織的出現;這樣一個古老的產業,對於初次接觸的我而言神秘又陌生。

由於太太的家族事業打開了全球知名度、業務量大增,留給我學習的時間只有不到 2 個月。我必須從最基礎的部分學起,就是當「黑手」工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大樓的絕佳視野不見了、新鮮現磨的咖啡不見了、強勁的冷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滿手油污,在機器轟鳴聲中,汗流浹背地調試機器。除此之外,還需要學習如何穿紗、接紗,如同傳統紡織女工一般心靈手巧。曾經衣衫革履出入 CBD 的生活,變成了「黑手」工人辛苦的日常。

太太家的公司創立於臺灣紡織重鎮和美,從 1977 年就開始生產織帶、鞋帶等紡織產品。紡織業很古老,公司本身也有了一定的歷史。這樣一個傳統的產業,對於我這個門外漢,憑藉在現代產業歷練的經歷,反而發現很多值得創新的空間。

例如,目前紡織業雖然已經使用機器實現了大量的自動化生產,但是機器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極少連入電腦系統。這讓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時候,需要人工的調整,產品的品質檢測也多依靠人工實現。

而我在長照產業早已幫公司利用人工智慧系統,監測防範長輩日常起居的安危。當時使用的 AI 核心算法,正好可以調整後用於織帶製程中的品質監測功能,產品出現問題時,AI 自動識別問題種類,第一時間警報並停止機器運作,避免損失。AI 技術也可以幫助記錄分析機器的運轉情況,便於掌握產能。

這樣一來,利用科技手段,促進紡織業全面智慧化、自動化,將可能顛覆性改變整個產業、改變目前的遊戲規則,這成爲我來到紡織業後的新目標。

尋找創新和突破的決心,幫助我更快速地熟悉織帶生產過程。在學會常規的織造技術之外,我開始挑戰自己製作一些高難度的織帶。當時產業內有一款「波浪形」織帶,邊上附帶一條拉繩突出如同波浪狀,可用於穿鞋帶,替代了鞋帶孔。這款織帶是紡織業龍頭企業的原創產品,普通機器須經特殊改造後方能生產,而這種改造技術也被其申請了專利,業內難有模仿者。我嘗試了一種簡單的方式,竟然用現有的普通機器就製作了出來,相似度達到了 95%。那時候我進入紡織業學習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我更加堅信可以改變這個產業。

職涯就算有計劃,也一定要學會適應「變化」

隨着全球產業轉移大趨勢,臺商逐步從中國大陸撤出,轉而投資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接下來,我將隨着太太家人轉戰越南等市場,成爲臺商的一員,迎接新的挑戰。

以上分享我個人的經歷給所有的年輕人,不論是處於事業蒸蒸日上,亦或是職業迷茫的階段,都不要懼怕改變。良好的職涯規劃固然重要,但面對變化的決心亦不可或缺。即便是突如其來的陌生環境,都可以讓我們在短暫的徘徊之後,尋找到新的突破點;而若是當下的職業並不符合自己的興趣,也依然堅信「是金子到哪裡都可以發光」,尋找新工作的同時,不忘做好手中事。(吳斌/臺大陸生、彰化女婿)

(本文原刊於換日線,作者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