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流拍!冠軍拍品僅2000萬,頂尖拍賣公司開始走下神壇
對於絕大多數收藏愛好者來說,參加一次高端拍賣,不論是作爲賣家還是舉牌的買家,那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可以與全球頂尖的富豪羣體互通有無,是一種跨入某個“門檻”的標誌。
然而,近幾年的拍賣公司可謂是雪上加霜,不但有誠軒這種頂級企業倒閉的,連蘇富比這種全球拍賣的風向標,也開始大量流拍了。
蘇富比拍賣現場
就在今年,蘇富比拍出最高價的中國瓷器,是那件官釉八方弦紋盤口瓶,成交價爲2000萬港元出頭,成爲該場拍賣的冠軍拍品。
要知道,十年前類似的一件盤口瓶,同樣的香港蘇富比,那時候拍出了1億多港幣,跌幅超過80%,差距竟然如此懸殊,這麼多年發生了什麼?
而且這件瓷器還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一方說宋代一方說清代仿品,質疑聲不斷的情況下,都能成爲冠軍拍品。
拍品:官釉八方弦紋盤口瓶
從文獻記載來看,清代仿燒宋窯比明代更爲嚴格,不僅仿釉水,連胎骨都嚴格摹仿,以至於連今日的鑑定技術,都無法完全分清。當然,話語權在拍賣公司那裡,人家說到宋代,那麼以後的拍賣紀錄就是宋代的了!
除了這件似仿似真的“宋瓷”外,其他拍品都不盡人意,蘇富比、保利、嘉德三家先後開拍,但最終過千萬的僅19件,去年還有44件,甚至拍前寄予厚望的一些“重器”都是以流拍告終,其他普通拍品更是大量流拍。
很多年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了,是市場信心不足,還是買家有何顧慮?
唐 邢窯“翰林”款白釉蓋罐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保利香港在藝術週期間,進行的一場拍賣,那叫一個慘不忍睹。只有部分明清瓷器成交,知名藏品幾乎全軍覆沒,而最終的冠軍拍賣,竟然是隻有40萬港幣的唐代邢窯。
要說是經濟環境不好,這也不合理,前幾年哪怕是口罩期間,打破紀錄的拍賣都比比皆是。
要說是收藏行情不好,但各個網絡平臺、線下交流會仍然如火如荼,交易額甚至遠超拍賣會,民間的熱情仍然十足。
那麼只能解釋爲,拍賣公司內部,出問題了。
據業內人士分析,拍賣市場的整體下滑,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爲了提升成交率,拍賣公司大幅縮減拍品。
第二:之所以縮減拍品,不是因爲他們故意的,誰還嫌錢多呢?主要是近些年重磅拍品都被有錢人束之高閣,大名頭的書畫、元青花、汝窯、青銅器等,不願意拿出來繼續拍了。
第三:市場信心不足,買家更爲保守和謹慎,拍來拍去都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經很久沒有那種轟動收藏圈的“重器”,來提振信心了。
就像之前說的,新貨枯竭而舊貨銷聲匿跡,形成了一種青黃不接的局面。
而就算這種情況,國內主流的聲音,還是以“海外迴流”爲主,要把國外的“珍寶”帶回來。如果像前段時間,意大利主動歸還中國56件文物的事,那麼無可厚非,大家都鼎力支持。
可是國內富豪們真金白銀的往外砸,這些年砸了多少錢,把藝術品的價格炒得一個個破紀錄,可是真的帶回來多少呢?還不是自己內部那套利益交換的把戲?
國家已經放開民間文物流通的限制,只要是合法的都大力支持,想要保住國內拍賣龍頭老大的位置,那麼挖掘好貨、生貨、尖貨,尤其重要。這些在國外需要付出的成本無比高昂,爲何就不願意轉過頭來看看國內呢!
君不見,有多少實力雄厚的文物持有者,一面攥緊高貨待價而沽,一面又肆意打壓民藏,然後以撿漏價將高貨收於囊中。
君不見,文物市場上,那些曾經意氣風發的高級知識分子,專家教授們,從以前的主動爲民藏發出聲音,變成了如今的避而不談,唯恐躲之不及,這是什麼原因?
從解鎖古玩的商業價值以來,古玩就是和金錢綁定的,而且其抗跌性、低風險性和高回報率遠高於其他投資品,所以壟斷就成了利益最大化的最好選擇。
其實對於民間藏友們的抱怨,很多相關人士都懂,但是都不敢觸碰,生怕踩到不該踩的深坑裡。但解決起來有很多方法,比如一位退休的國家記者就曾建議:
對文物設置所有權與使用權(包括處置權等)。也就是,文物所有權歸國家所有;文物的使用權(包括處置權等)歸於該文物的持有人。這樣設置後,只要文物不能出境,國家就能永久擁有該文物的所有權。而持有人也可以放心的在國內交易,拍賣公司也能正大光明的收拍,不用以來源不明來拒絕,那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
可是這個問題,至今仍然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這是爲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