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製濫造的微短劇該離場了
原標題:粗製濫造的微短劇該離場了
短短几年,看微短劇的人比點外賣的還多,微短劇2024年市場規模有望首次超過內地電影票房,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近日發佈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提到,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微短劇行業用戶規模、市場規模、從業機構數量、內容供給量均創下新高,正式邁入2.0時代。
也是最近,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莫言說他也看霸道總裁類微短劇,發現“劇情是高度重複的,刷一次之後,類似的劇情全來了,故事都差不多”,於是“強忍着想看的慾望”,一方面讓人驚呼連莫言都會對微短劇“上頭”,另一方面再次引發人們對微短劇質量不佳的批評,甚至有人稱其爲“精神鴉片”“慢性毒藥”。
無論是微短劇一邊被吐槽又土又尬,一邊穩步增長,引人疑惑“到底是誰在看土味微短劇啊”,還是莫言被視爲“嘴替”,說出了用戶面對微短劇的複雜心態,都呈現出一個問題:當下微短劇的發展與公衆期待之間,還有一定距離。也可以說,好看的數據和公衆糟糕的觀感之間,出現了矛盾。
矛盾的根源在於,“微時代”下,用戶對微短劇是有期待的,比如在高強度的工作間隙獲得簡單直接、能夠快速吸收的娛樂。與長視頻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相比,或許這種娛樂方式淺顯且沒有什麼餘味,但人的需求本來就有多種層次,長視頻、短視頻、微短劇等可以用來滿足不同需求。就像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相關負責人所說,形式本身並不決定文化價值的高低,微短劇完全可以做到“微而不弱,短而不淺”,利用自身獨特優勢聚焦社會議題,探求核心價值,以小切口呈現宏大的時代主題。
不爭氣的是,自2020年微短劇元年以來,微短劇“野蠻生長”過程中暴露出內容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有的爲了獲得短期經濟效益,設下自動扣費等陷阱,有的以低俗、擦邊內容爲賣點吸引眼球,有的刻意製造矛盾、挑動對立來打造所謂的爆款,不僅侵犯了用戶權益,也影響了行業口碑。
當下,以精品內容挽回口碑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從供給端看,微短劇的巨大熱度吸引“玩家”不斷入局,我國現存相關企業已達8.33萬家,廣電媒體、老牌影視機構、明星工作室紛紛加入,微短劇供給量或創新高,一些劣質內容再難吃到入場早的紅利。從需求端看,用戶對霸總、復仇等套路已經產生審美疲勞,對微短劇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粗製濫造內容將逐漸失去市場空間。從更大視角看,網絡電影、網劇、短視頻……都是從最開始生產主體多、成本低的叢林時期,逐步走向精品化、專業化發展之路,微短劇也不例外。
許多業內人士已經看到,內容是內容產品的核心,微短劇僅靠投流就能實現暴利的階段已經過去。《逃出大英博物館》等精品內容走紅,也證明了微短劇除了“爽”,還有諸多可能性。(維辰)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