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威尼斯到北京:意大利騎手重溫馬可·波羅之旅

新華社羅馬8月1日電 從威尼斯到北京:意大利騎手重溫馬可·波羅之旅  新華社記者韓嘯、張馨文  “蜿蜒崎嶇的明城牆,一直延伸到蒼茫狂野盡頭。”從威尼斯出發,意大利車手阿爾貝託·菲奧林來到嘉峪關長城。他當天在日記裡寫下:“這是驚心動魄的一瞥。”  今年是聞名東西方的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逝世700週年。4月25日,兩個威尼斯人菲奧林與迪諾·法基內蒂開始了他們自行車上的旅程。  彼時的水城威尼斯仍在倒春寒,他們騎過歐亞大陸,途經索非亞、伊斯坦布爾、撒馬爾罕、阿拉木圖和中國新疆。8月1日,他們在盛夏時節來到北京。

自行車上的“馬可·波羅”

菲奧林與法基內蒂的紅色騎行T恤上,用意大利語印着“Marco Polo a Pedali”,意爲“自行車上的馬可·波羅”。“我們想重走馬可·波羅之路,向這位偉大的威尼斯旅行家致敬。”菲奧林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馬可·波羅旅行非常緩慢,步行、騎馬,甚至乘船。我們也想用一種非常慢的交通方式,可以看到經過的風景,一米一米地征服道路,沿途風光將不可磨滅地留在眼裡、心中。”  菲奧林出生在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高中時期在一所名爲“馬可·波羅”的學校度過。從小浸潤在這位傳奇人物的故事裡,也深刻影響了菲奧林的性格,“他最打動我的是他的好奇心和對世界不帶偏見的探索”。  “我一直想騎着我的自行車,像馬可·波羅一樣,來到迷人、遙遠、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作爲一名作家、旅行家以及騎行愛好者,菲奧林對東方之旅期待已久。  他是擁有百年曆史的威尼斯自行車騎行協會的主席,法基內蒂則是該協會的秘書。作爲威尼斯歷史最悠久的騎行愛好者組織之一,協會經常舉辦各類騎行比賽和騎行旅行活動,皆在推廣這種環保健康的運動和旅行方式。  2001年,他曾有機會和九名自行車手一起挑戰從威尼斯騎行到北京,但在旅程開始的威尼斯市耶索洛鎮,他因事故不得不退出。  “今年是馬可·波羅逝世700週年,我們騎車去中國吧!”菲奧林向好朋友法基內蒂提議。“好!”與菲奧林相識20年,法基內蒂毫不猶豫地答應。  但23年後,對於64歲的菲奧林和67歲的法基內蒂來說,距離和困難更多了。  菲奧林告訴記者,行前深知此次旅途的難度,他們做了更加充足的訓練,“我堅信我們能克服所有困難抵達終點”。

“令人着迷的東方”

如同這位經驗豐富的自行車手預料的一樣,兩人在沙漠地區遭遇了極爲艱難的一段路。菲奧林回憶,在新疆鄯善縣,早晨7點出發時氣溫就已經超過30攝氏度,日間地面溫度甚至達到70攝氏度。9點,車把上的溫度計已經指向43攝氏度。“這裡有着聞名遐邇的‘火焰山’,它如此令人着迷:一邊是非常乾旱的火焰山,一邊是無邊無際的鬱鬱蔥蔥的葡萄園。氣候乾燥、溫差巨大,這裡盛產舉世聞名的葡萄乾。”7月1日,菲奧林在旅行日記裡這樣寫道。當天下午1點30分,他們騎行93公里到達目的地。  酷暑之外,語言不通也是騎行路上的困擾。“至今我們會說的中文只有‘謝謝’‘你好’和‘不用了’,有時候有谷歌翻譯也不容易溝通。即使如此,我仍時常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好客和慷慨大方。”  菲奧林感慨,這讓他想起,馬可·波羅當年17歲就從威尼斯出發,彼時他對語言知之甚少,但真誠讓他得以瞭解不同文化、不同習俗,成爲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只要他們搞清楚你遇到了什麼問題,就會認真幫你想解決辦法。”菲奧林分享道,有一次在甘肅,兩人的自行車壞了,酒店工作人員先是幫忙叫了出租車,由於出租車太小裝不下自行車,又用酒店餐車把行李、自行車運到附近車站,並和大巴司機解釋,讓他們得以順利抵達蘭州。  當天,菲奧林在旅行日記中寫道:“四個中國人行動起來幫助兩個騎自行車的意大利人,而且不求回報,拒絕了我們的報酬……這簡直難以置信。”

騎行溝通文明

從新疆到北京,兩人穿過沙漠綠洲,也見過高樓林立。法基內蒂第一次來到這個遙遠的國度,“一路騎行,我發現中國人是如此慷慨友好,助人爲樂”。  而菲奧林第一次來到中國是1987年,37年後,“中國的鉅變讓我非常吃驚”。  “這裡到處都是電動車,公交、電動自行車、三輪車、私家車,我從來沒有在歐洲見過這樣的場景。”菲奧林歷數一路上的新鮮體驗:街道寬闊乾淨,公園等公共設施整潔有序,人們環保意識顯著提升。他不斷地在社交平臺上更新旅行日記,對沿途中國風土人情的描寫吸引了一大批網友。  “真正抵達之前,我完全無法想象中國是什麼樣子。”菲奧林說,“通過騎行觀察世界,通過文字記錄觀察,我希望成爲像馬可·波羅一樣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使者。”  8月1日,行至北京,兩位威尼斯騎手順利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菲奧林說:“這段旅程就像這個國家一樣,永遠給你帶來驚喜,而我一次次爲之傾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