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職被歧視到畢業年薪140萬 這校系如何翻身育出熱門新人才?
國立中央大學與鴻海合作的立方衛星「珍珠號」11月12日凌晨於美國搭載SpaceX獵鷹9號順利發射成功,至此也意味着產學合作的新篇章開啓。SpaceX提供
12日,這間大學系所攜手鴻海一起發射衛星,證明多年來佈局新產業人才眼光正確。其實,他們過往曾飽受歧視,學生求職老碰壁,人資一看是這科系就刷掉。如何多年來蹲足馬步,如今畢業生年薪140萬起跳?
11月12日凌晨2點49分,2顆由國立中央大學與鴻海合作的立方衛星「珍珠號」PEARL-1C及PEARL-1H,搭乘SpaceX獵鷹九號運載火箭上被送上太空,放置距離地球52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上,至此,開啓了產學合作的新篇章。
相較於國家太空中心TASA(Taiwan Space Agency)研製發射福衛衛星,造價動輒以億元爲單位,珍珠號這樣的立方衛星(CubeSat),從製造到送上軌道,只要3000萬元有找。
究竟,我國的衛星產業在學界與產業間已經累積那些能量,中央大學如何從30年前一個「被歧視」的科系搖身一變成爲當紅炸子雞,碩士畢業生年薪140萬元起跳。
「珍珠號」成功發射,衆人見證重要一刻。左起中央學太空系張起維主任、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劉正彥、周景揚校長、趙吉光教授。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提供
冷門到被迫藏身大氣系,畢業生飽受學歷歧視
如今風風火火的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系所,談到前世今生,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同時也是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教授趙吉光以自己爲例表示,自己一輩子都跟着系所一起成長的歷程表示,中央大學的太空系所早要從1968年的大氣物理學系開始說起,當時「藏身」於高空物理組,一直到30多年前,配合國家太空中心計劃才成立太空科學研究所,開始獲得正名,成爲全國培育太空科技人才的第一學府。
不過,過去就讀太空科學一直有「學歷歧視」的狀況。趙吉光直言,所謂歧視,指的是即使該系所也教授了物理、工程等專業,雖不是最強,但是也不弱,但是人資一看是大氣系,就先行篩除掉。所以系所上都打趣的說,在如果你家中有房、有地、沒有就業需求,單純來讀興趣的話就沒問題。
一直到10年前,整個社會的氛圍不一樣了,認爲讀大氣系的人未來可以透過高普考到氣象局、民航局、環保署(今環境部)等公家機關上班,在觀念上有了反轉,才讓成立大學部獨立系更是水到渠成。
甚至,2018年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獲得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劃5年合計2.5億元補助,系所搖身一變成爲資源豐富的單位,才讓太空系所近一甲子時間一路走來終於撥雲見日。
國立中央大學與鴻海科技集團共同研製的臺灣首顆寬頻通訊立方衛星「珍珠號」(PEARL),在發射服務商Exolaunch總部完成衛星最後整合裝載於發射箱內,將搭乘SpaceX獵鷹九號運載火箭。中央大學太空
3000萬元不僅練兵還能扶植產業
過往,因涉及高科技、高成本研發、發射不易及軍事國防的戰略價值,衛星(太空)產業一直有着高門檻的鴻溝,而披上神秘面紗,外界難以窺見真面貌,產業也缺乏試煉的機會。
近年來,發展太空科技的成本大幅降低,讓大學學校的師生有機會真正跨進太空科技的領域。以這次發射的珍珠號立方衛星來說,因體積小、重量輕、發展時程短(約二年),研發及發射費用遠低於大型衛星,趙吉光透露,相較一顆微量造價數十億元,立方衛星造價約2000萬元,加上發射成本也到3000萬元,相當物美價廉。
趙吉光表示,珍珠號內的相機與線束皆由鴻海集團提供,其中PEARL-1C搭載鐳洋科技與中央大學合作的Ka頻段通訊酬載(payload)與中央大學自制的第二代小型電離層探測儀。PEARL-1H則搭載創未來科技(Tron Future Tech)的通訊酬載,具備相控陣列天線,此案共有2組的通訊酬載團隊。整體來看,從資料上看到一個是做通寬頻通訊實驗,一個是做太空環境探測。
中央大學扮演串連國內產業,讓產業有一個落地的平臺,也讓國內廠商有研製通訊酬載的機會,也藉由這次實驗提升衛星酬載的飛行履歷。
安裝PEARL-1H立方衛星至發射箱,移除「飛行前拆除」(Remove Before Flight)標示。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提供
培養動手做和解題的能力
趙吉光分析,這樣的產學合作,不僅讓學校培育衛星系統的實務人才,同時執行多項衛星任務,磨練多顆衛星操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透過PEARL-1C立方衛星滿足國內廠商進入國際太空產業供應鏈的需求,推動國內首次針對低軌衛星通訊建置的地面終端設備入網測試,同時,也協助國內製造業者低軌衛星通訊終端設備能與該衛星進行通聯驗測,驗證通訊終端設備性能。
過去30年來,最大的累積就是培養了次系統的團隊,培養動手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衛星電腦(OBC)、電力系統(EPS)、通訊系統(COM)、結構系統、姿態判定控制系統(ADCS)等次系統。目前國際上登記在中央大學名下的衛星已累積到第三顆,若以參與衛星研發與發射的經驗則有5顆。
目前中央大學手上還有2顆衛星,規劃在2025年底前送上太空,持續着墨累積我國太空科技與自主的能力,釋出機會給產業練兵。
(本文出自2023.12.3《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