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平共處”到“和合共生”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胡澤曦 屈 佩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0日 第 04 版)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文明之光照耀人類共同的未來。

全球南方國家共同邁向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史無前例的壯舉。

前不久的喀山之行,習近平主席描繪“大金磚合作”藍圖時主張建設“人文金磚”,倡導做文明互鑑的促進力量,同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合作伙伴共謀加強人文交流合作。

世界古典學大會搭建文明交流互鑑新平臺。11月7日,習近平主席向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致賀信,強調“中國積極致力於推動文明傳承發展,加強國際人文交流,促進全球文明對話,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願同各方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全局擘畫中,在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入闡釋中,習近平主席一再提及“和合共生”:“人類應該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未來”“面對共同挑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類只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這一條出路”……

溯歷史的源頭、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和”文化,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是今天讀懂中國與世界相處之道的密碼。

從70年前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新時代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歷史的接力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究其精髓要義,“和”的思想啓迪、文化滋養一脈相承,爲回答時代之問貢獻東方智慧。

傳統和時代相互照亮,“兩個結合”的思想熠熠生輝。

“和”之道,在於和而不同——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到一個多元並存的世界,歷來主張和而不同、互學互鑑。

讀懂歷史,才能把握未來。

國際上一些人以文明對立的錯誤邏輯解讀歷史演進,因而陷入以“文明衝突”預言未來的誤區。歷史長河中,不同文明相遇,難免有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多元文明相互遇見、彼此成就,推動了人類社會大發展、大繁榮。

“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也是人類文明傳播和發展的規律。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重要動力。”

鑑往知來,矚目長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是從歷史中汲取的深刻啓迪,更是當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圖爾馬萊山口憑窗遠眺,共論和而不同的文明相處之道;同阿拉伯國家對話,提議把中阿關係建設成不同文明和諧共生的典範;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會談,強調秉持歷史悠久的絲路精神,推動雙邊關係進入發展新階段……今年以來,在中國元首外交的第一現場,文明交流之光始終閃耀。

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夥伴行動,第一項就是文明互鑑夥伴行動。同非方打造中非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平臺,設立中非發展知識網絡和25箇中非研究中心,邀請1000名非洲政黨人士來華交流……中非共逐現代化之夢,堅定支持彼此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不斷深化治黨治國經驗交流。

化解人類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誠意正心。攜手各方共同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在聯合國平臺呼籲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倡導金磚、上海合作組織等各類多邊機制加強人文合作……以文化文明力量推動全球治理變革完善,中國率先垂範。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面對更加多元的世界,對話多一分、對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點、隔閡就少一點。

“和”之道,在於和平共處——

“以和爲貴”“親仁善鄰”“國雖大,好戰必亡”“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孤,必有鄰”……五千年文明泱泱,“和”是調和彼此關係的價值遵循,爲今日國與國和平共處提供啓迪。

2014年3月,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娓娓講述東方古國的和平基因:“有着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

縱觀世界,在和平與安全問題上,中國是紀錄最好的大國。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衝突,沒有侵佔過別國一寸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寫進憲法的國家,是核大國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既有多極化的新局,也有“新冷戰”的危局。站立關鍵節點,中國堅持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攜手各方共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世界重回和平發展正道。

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3次出訪,分別面向歐洲、中亞、金磚和全球南方國家,爲中國同各國在時代風浪中攜手前行提供戰略引領;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阿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週年紀念大會等主場外交精彩紛呈,書寫互利共贏合作新篇章;邀請數十位外國領導人來華訪問,爲雙邊關係實現新發展增添動力……

爲了和平,目光投向更廣闊的世界。“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

兩份在北京簽署的重要文件,詮釋對和平的堅定承諾。第一份簽署於去年3月。在中國斡旋下,沙特和伊朗握手泯恩仇,實現歷史性和解。今年7月,巴勒斯坦14個派別同樣選擇中國。《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成功簽署,成爲推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實現中東和平穩定的重要一步。

“中國方案基於和平與理解,展現致力於維護超越國界的共同利益的智慧。”中東媒體的評論,道出世界的共同感受。

“和”之道,在於和合共生——

不同於西方文明在價值維度重個人、輕整體,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的美好世界。

當前,世界各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每一秒都是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時間”。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國際社會必須在和平共處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和合共生,中國方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古人講‘同舟共濟’,現在國際社會則需要‘同球共濟’。”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外交場合,多次提及“同球共濟”精神。一字之新,意蘊深遠,深刻詮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真諦,推動國際社會朝着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世界的光明目標闊步前行。

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引領,更有腳踏實地的合作方案。

吉爾吉斯斯坦魯班工坊揭牌,中企投建的地熱電站在肯尼亞開工,重慶發出首列“東盟快班”……過去幾天,在全球各地的共建“一帶一路”現場,新的合作故事正在落筆。面對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共建“一帶一路”匯聚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合力,攜手開拓合作之路、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三大全球倡議,國際社會共應挑戰、共創未來的合作平臺,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戰略引領。喀山之行期間,習近平主席向世界細數進展與成果:“我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得到各方積極響應,已經在維護地區穩定等多個領域取得重要收穫”“全球發展倡議提出3年來,已經動員近200億美元發展資金,開展了1100多個項目”“中方將牽頭成立‘全球南方’智庫合作聯盟,促進各國人文交流和治國理政互學互鑑”……

埃及前總理沙拉夫表示,中國提出三大全球倡議,致力於實現共同安全、共同繁榮,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全球南方國家高度讚賞三大全球倡議爲應對全球性挑戰發揮的重要作用。

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中國方案爲建設美好未來凝聚廣泛共識、匯聚澎湃力量。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從發展到安全、從合作到治理,多次寫入聯大決議,以及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決議或宣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成爲引領百年變局向着有利於世界和平發展、有利於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發展的光輝旗幟。

從“和平共處”到“和合共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現時代價值、世界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