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賦能自身到共建生態 起底2023年上市銀行科技投入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隨着科技在金融領域的不斷深入,金融科技已經逐漸成爲銀行的核心驅動力、新質生產力。
從日前公佈的上市銀行業績報看,2023年,銀行機構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甚至有股份制銀行對於科技的投入同比增速超過20%。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髮現,目前,銀行對於科技的投入主要是圍繞系統支持、數據支撐、賦能員工、服務客戶等方面展開。同時,隨着銀行科技賦能的走深走實,銀行正在探索共建金融生態。
銀行競速科技投入
從上市銀行情況看,2023年,銀行從資金、人員兩方面強化了科技投入。
以六大國有銀行爲例,2023年6家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金額均超過百億元。其中,工商銀行(601398.SH)金融科技投入金額最多,達到了272.46億元;建設銀行(601939.SH)、農業銀行(601288.SH)、中國銀行(601988.SH)緊隨其後,科技投入金額分別爲250.24億元、248.5億元、223.97億元;交通銀行(601328.SH)、郵儲銀行(601658.SH)的金融科技投入也均在百億元以上,分別爲120.27億元、112.78億元。
同時,6家國有銀行的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均超過3%。其中,交通銀行以5.64%的佔比位居首位。
相比之下,部分股份制銀行科技投入也下了功夫。
2023年,中信銀行(601998.SH)科技投入首次超過百億元,達到121.53億元,同比增長38.91%,佔營收5.90%;民生銀行(600016.SH)發佈2023年年報顯示,全年該行信息科技投入59.87億元,同比增長27.19%,佔營業收入4.56%,同比上升0.99個百分點。
在科技人才的引進方面,工商銀行科技員工數量、佔比仍然是六大行之首。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工商銀行金融科技人員達3.6萬人,在員工總數中的佔比爲8.6%;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科技員工數量同樣破萬,分別爲16331人、14541人和13150人;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科技人員數量分別爲7814人、7055人。
在這場金融科技搶人大戰中,股份制銀行也加足馬力。
如截至2023年年末,招商銀行(600036.SH)研發人員高達10650人,佔總員工人數的9.14%;興業銀行(601166.SH)科技人才7828人,較2022年年末增長16.85%,科技人才佔比超過10%,達13.91%;民生銀行金融科技人員數量達4559人,比2022年年末增長12.48%。
2024年,對金融科技人才的爭奪已經開始。
日前,多家銀行發佈2024年春季校園招聘公告,對科技人才拋去橄欖枝。其中工商銀行在“2024年度春季校園招聘啓事”中提到,招聘科技菁英,主要爲產品研發、用戶研究、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信息安全與管理等領域提供科技人才儲備;中國銀行的2024年春季招聘公告提到,招聘信息科技運營中心信息科技崗位人才,主要負責全行信息系統生產運營管理、集團網絡安全防控、信息科技生產運營領域數字化建設。
從“科技支撐”到“科技驅動”
隨着金融科技逐步上升爲部分銀行的全行戰略,銀行機構逐步實現了從“科技支撐”到“科技驅動”的轉變。
記者梳理髮現,2023年,銀行對於科技投入主要圍繞系統支持、數據支撐、賦能員工、服務客戶等方面。
在系統支持方面,核心系統是銀行運營的關鍵基礎設施,承擔着“大腦”的功能。近年來,核心系統轉型升級已成爲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以郵儲銀行爲例,繼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之後,該行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統於2023年12月16日第一批次投產上線,新一代公司業務核心系統於2024年1月27日全面投產上線。據悉,該行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投產後,郵儲銀行全天聯機交易處理時間僅需65毫秒,比原系統減少30%;日終處理耗時從273分鐘減至197分鐘,降低28%;季度結息總時長從140分鐘減至25分鐘,降低82%。
在數據支撐方面,銀行持續強化數據中臺建設,整合行內外數據,提高數據挖掘分析能力。如郵儲銀行方面透露稱,該行建立了360度客戶全景視圖,涵蓋客戶分析、營銷管理等9大領域、49個應用場景、147項分析主題,支持鄉村振興、風險防控等多項重點業務發展;數據中臺輸出營銷名單、預警模型等1300餘項,實現了從提供基礎數據向提供數據服務的重要轉變。
在員工賦能方面,銀行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辦公效率。以工商銀行爲例,隨着該行數字員工建設持續深化,在衆多場景中承擔了3萬餘個自然人的工作量,爲員工減負賦能;招商銀行提出加快從“線上招行”邁向“智慧招行”,AI智能化應用在智能客服、流程智能化、質檢、海螺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場景實現全職人力替代超1.7萬人。
在服務客戶方面,工商銀行副行長段紅濤介紹稱,通過賦能自身發展,該行打造領先的數字金融產品服務體系,運營風控體系,數字化業務佔比超過了99%,手機銀行月活客戶超過了2.29億戶,數字勞動力的年工作量超過了3萬個自然人;中國銀行“中銀e企贏”平臺累計爲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近5萬家企業提供“融資+融智”的跨境撮合綜合服務,助力達成合作意向近4000項。
除了利用科技對銀行自身進行賦能,記者注意到,銀行正在積極放大開放銀行,深化與外部生態平臺合作,共建金融生態。
如工商銀行方面提到,該行主動參與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創新司庫系統,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依託開放銀行連接超過5萬家的企業客戶。
司庫是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以資金管理與信息集中爲重點,實現對企業資金等金融資源進行實時監控和統籌調度的現代化企業治理機制。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發佈《關於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司庫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的意見》(“國資委1號文”),爲國內企業司庫建設指明瞭方向。
除工商銀行外,中信銀行、寧波銀行等亦探索了司庫管理系統,打造開放平臺,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爲企業賦能。
通過創新提高生產力
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其中指出“要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在2023年11月份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數字金融被納入“五篇大文章”,也說明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談及金融科技在銀行的應用前景,麥肯錫方面展望道,若銀行能以巧妙、有創意的方式使用技術並將技術充分融合到自身的生態系統和運營模式中,則技術會帶來顛覆性影響。“技術創新的步伐並未放緩,通過創新提高生產力也變得越來越有可能。我們看到,歐洲等部分地區領先者的技術投資多達落後者的2.5倍。”
對於具體的發力方向,麥肯錫方面認爲,首先要抓住AI機遇,從前臺直至後端,在客戶服務全流程部署流程自動化、平臺和生態系統(通常與高級分析法共同部署),提供更優質高效的全流程服務。
近年來,銀行已經抓緊了對AI的探索。如工商銀行已經建成同業首個全棧自主可控的千億級AI大模型技術體系,率先實現在多個金融業務領域創新應用。可以預見,以AI(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爲代表的新興技術,或將成爲上市銀行金融科技領域的下個賽點。
同時,麥肯錫方面建議,銀行要擴大產品與服務的交付規模,實現多產品、平臺化的交付模式,並大力挖掘頂尖技術人才和合作夥伴關係潛力;且要打造順應未來的技術基礎,培育以雲端爲基礎的平臺化架構,以實現持續創新,確保始終有能力部署下一代技術;另外,要提高技術風險處理能力,強化風控流程,確保能及時識別出如遠程工作安全性等持續演變的下一代威脅,同時減少網絡和AI風險,其中可能包括複雜的勒索軟件。
(編輯:朱紫雲 審覈:夏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