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爆紅到“打回原形”,張頌文慘遭翻車,國產綜藝別再消耗演員了
張頌文這幾天遇到了一些小麻煩。
網友質疑他裝。
什麼情況?
原來是前些天播出的綜藝裡,有這麼一個場景
討價還價。
節目裡,張頌文要裝修一個花園洋房,於是去村裡買花,結果在鏡頭前,他不斷地壓低花農的價格,以至於買花大媽都尷尬地說:
你咋這麼摳門呢
在“208萬”深入人心的當下,這樣的場景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
他們質疑。
這是一個明星依仗着自己的影響力,壓榨底層勞動人民的口袋。
這是他虛僞的表現。
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就來講講這個綜藝
燦爛的花園
如果你看了《燦爛的花園》會發現,張頌文這次其實是打算以最“真實”的自己面對觀衆。
而這其中。
當然也包括自己的“摳門”。
事實上從節目一開始,他就已經申明瞭自己的立場:
無劇本、無策劃、無目的。
節目全靠張頌文一個人的即興行爲來主導,而這些即興行爲,則來自張頌文對萬物旺盛的好奇心。
爲什麼這樣?
大約是因爲在當下,太多的綜藝劇本含量太高了,立人設,重衝突,明明是明星參加真人秀,結果往往只有“秀”,而沒有“真人”,所以導致最終呈現出來的明星,都是塑造過的“人”,是人設。
所以啊。
與其說他沒有劇本。
不如說,是拒絕人設。
這樣的效果也很明顯,這個節目主打一個出其不意。
比如說第一期。
他原本正坐着車去買花,看到路邊有很多羊。
便立馬下車去和村民探討羊糞的問題。
或者之後。
吃完飯還在收拾,半夜聽到屋外的煙花聲,他想知道這個日子爲什麼會有人放煙花。
於是又帶着大家騎上三輪車追放煙花的源地。
甚至於還在吃飯。
他突然又讓在座的嘉賓來表演,設置一個情景,讓大家即興表演。
emm……
所以在節目裡,攝影師說完全跟不上張頌文的節奏,這大概是真的。
畢竟生活本就沒那麼多邏輯。
在這個基礎上。
Sir幾乎可以斷定,他的還價行爲,其實也該是自己真實的日常。
畢竟他的錢也是自己一點一點掙的。
窮孩子都知道當家難。
他既然要做最真實的自己,自然也會把這“刻薄”的一面展現出來,否則,對他來說,這纔是真正虛僞。
但問題是。
爲什麼又有很多人會對這個場景不滿?
你可能想不到。
大家的不滿,不是因爲他的“真實”,而恰恰是因爲,覺得這樣的場景並不真實。
沒錯。
張頌文的初心的確是做自己。
但實際上呢。
在觀衆看來,他其實是極力扮演那個日常的自己。
什麼意思?
一個簡單的例子。
房子。
這個綜藝的起源是張頌文曾經的房子要被回收了,於是他想找個地方安置自己的植物,因此與節目組一拍即合。
但我們看這個房子
首先,就不說它有多麼“夢幻”,多麼造價不菲了,主要是,這座房子本質上是節目組爲了這個節目臨時搭造的。
它並不屬於張頌文。
更不能說是張頌文真正的“家”。
Sir不知道張頌文的感受如何,但至少,從一開始這裡就有一種隔閡感與距離感。
其次,就算這是一個臨時的“家”吧(這個詞其實很矛盾),但當一個造價千萬的家裡裝滿了攝像頭,以及隨處可見攝影機時,這其實就不再是個私密的居所了。
換句話說。
它更像一個舞臺。
而張頌文試圖在聚光燈照耀的舞臺上,按照自己平日的日常生活。
請問,這可能嗎?
畢竟,當一個人極力表現自己的真實。
其實就已經不真實了。
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是張頌文的問題,也不是觀衆的多心。
而是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矛盾。
這兩者很難共存。
但是問題來了
明明這個市面上也有做得很好又很真實的綜藝啊。
比如“0713再就業男團”。
在上《歡迎來到蘑菇屋》之前,他們早就糊得不行,但因爲他們敢“糊”胡非爲,毫不顧忌地各種玩梗、開玩笑、互黑,展現出非常歡樂的氛圍。
這樣的真實感染了許多觀衆。
那麼,爲什麼張頌文這裡得到的反饋就沒那麼好呢?
事實上,在節目裡張頌文和他的兩位同學在一起的時候,Sir也覺得很有趣
張頌文大學同寢舍友,週一圍、林家川。
尤其是他們在節目外聊到一次有趣的經歷。
有次他和週一圍興致來了,走到了門前的潮白河的冰面上,一直走到了河中央。
他們分明聽見了腳下的冰層裡,從深處傳來的冰裂聲。
那時候是深夜,又是隆冬,他們倆要是真掉下去了,這輩子就停在這裡了。
但兩人當時都沒慌,趴下後反而覺得更好玩兒了,然後兩人就開始默契地玩起角色扮演,演起戲來。
Sir也覺得很感動。
爲什麼?
因爲相識相知的人在一起生活,大家彼此知根知底,於是所能碰撞出來的化學反應會更多。
三人一起吃過苦,張頌文家裡很多傢俱都是他倆搬家後湊出來的。
這樣的經歷。
足以衝破聚光燈的魔咒。
但。
問題在於,這樣的化學碰撞卻不是節目組的初心,甚至於張頌文的真實也不是節目組的初心。
他們的初心是什麼呢?
其實只有一個
無限滿足粉絲想象。
並以獵奇心態,打造張頌文的“神奇”。
一個例子。
採訪。
節目裡有好幾次,他們都會去採訪一些不相干的村民,並問對張頌文的看法。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
尤其是這個問題:
張頌文跟影視上有差別嗎?
你說,在人人皆知張頌文有親和力的情況下,去問村民這樣的問題,是期待什麼不一樣的答案?
當然不是。
他們的目的就是得出一個“反差”的印象。
銀幕上的黑社會。
銀幕下卻變成了和藹親民的大明星。
說白了。
節目組需要的還是戲劇性。
並通過這樣的戲劇性,塑造出一個人人“驚訝”的形象。
也正是這個邏輯。
在第一期裡,我們就能看到他們試圖展示出了張頌文的許多技能。
除了買花盆佈置溫室,還會在監工時上手做焊工。
開啓無線電臺聯繫愛好者。
給觀衆科普種植和培養植物的知識。
還要招待不定時上門的嘉賓,給常駐嘉賓設計演技訓練。
但問題是。
這哪裡是展示一個人最真實的狀態?
這根本是往着造神的路上走的。
所以說到底,不管張頌文的初心如何,在結果上,這最終成了節目組對於張頌文粉絲的定製綜藝。
粉絲喜歡張頌文親民。
他們就採訪村民。
粉絲覺得張頌文演技好。
他們就辦了個演技班。
粉絲覺得張頌文唱歌有趣。
他們便安排了唱歌。
粉絲覺得張頌文感性。
他們就拍了他縫牀單懷念母親。
等等等等。
所以。
對於外人來說,這樣各種元素的雜糅,使得這個綜藝沒有重點,極其散漫,最終變成了四不像。
尤其是全方位展示。
甚至可以說是對張頌文的一種消耗。
但對粉絲來說呢?
或許他們會覺得四不像也不要緊,因爲糖果菠蘿青菜都是他們愛吃的。
至於是不是消耗。
他們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
還記得2020年的紀錄片《我和另一個我》裡,張頌文感嘆一個賣菜大哥起伏的人生:
但是人的一生就是這樣
搖搖晃晃走到了一個位置
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
這句話也可以看做是他的自我感慨。
張頌文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對自己努力被看到的理想形象的投射,於是人們也希望他的生活可以保持平凡,從他生活裡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只是可惜,沒有什麼會真的一成不變。
在聚光燈下。
當張頌文“扮演”起所有人心目中的那個張頌文時。
或許。
這件事本身,就已經遠離了初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阪元家的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