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路入局到霸榜前十,中國掃地機器人“橫掃全球”

“掃地機器人已經託管了我家裡的地面清潔工作,反正一次掃不乾淨就再掃一次,只要不用自己接手就行,而且白天家裡也沒人,一遍一遍地掃,總有掃乾淨的時候。”在北京一家清潔電器品牌店裡,90後軟件開發工程師這樣描述對掃地機器人的看法。

從出現伊始,掃地機器人就被認爲是“懶人經濟”獲益最大的品類,尤其是對於80、90後來說,相比自己動手清潔,掃地機器人“完全託管”的清潔方式和“錯峰工作”的屬性是它們獲得青睞的根本原因。

根據奧維雲網的數據,今年1—5月,中國清潔電器線上市場零售額114億元,同比增長16.4%,零售量爲992萬臺,同比增長2.0%。其中,掃地機器人零售額同比增長達到20.1%。全球市場方面也是如此,隨着中國品牌加速出海,全球市佔率TOP10中已有8家中國品牌,同時中國品牌在全球的市佔率已經達到了63%。

可以說,掃地機器人雖是“舶來品”, 但中國品牌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半路上道遇機緣,昔日霸主偶獲“秘籍”

“三葉蟲”掃地機器人

如果將掃地機器人的競爭比作一場“武林紛爭”,來自瑞典的伊萊克斯(Electrolux)可以說是開宗立派的“第一人”。

1996年,由伊萊克斯開發的家用掃地機器人原型機“三葉蟲”(Trilobite)問世,但“三葉蟲”從亮相到量產的過程並不順利,經歷了5年時間才最終推向市場,然而其高達2000美元的定價卻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可能很多人對2000美元在2001年的購買力沒有概念,根據Cockeyed網站留存的數據,當年美國麥當勞芝士漢堡、小份薯條的價格均爲0.99美元,也就是說,買一臺三葉蟲掃地機器人的價格,基本足夠單人暢吃麥當勞一整年。

除了價格過於昂貴以外,“三葉蟲”也在面臨競爭者增加的問題,就在其發售的同年,如今因高速吹風和吸塵器而被大家所熟知的戴森,也設計了一款型號爲DC06的掃地機器人。

戴森DC06掃地機器人

根據當時官方公佈的相關資料,DC06內置了90個傳感器、60顆電池、3塊處理器,其結構甚至要比“三葉蟲”還要複雜的多,即便實現量產,售價也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因此戴森選擇及時止損,這款產品也就停留在了原型機狀態。

同一時期,LG發佈了Roboking掃地機器人、伊萊克斯的北美子公司Eureka也推出了相關產品,不過這些方案都與“三葉蟲”一樣,石沉大海。

可以說,在2002年之前,各個掃地機器人品牌還都處在“悟道”狀態,努力研究和打磨自身的武術技藝,真正顯露頭角能夠在江湖中產生影響力的幾乎沒有,反而練功“半途而廢”的佔了大多數。

初代Roomba掃地機器人

直到iRobot帶着“Roomba掃地機器人”殺入江湖,掃地機器人一下子成了“爆款”,2002年9月,初代Roomba上市。據公司前任CEO兼創始人Colin Angle所說:“2001年,iRobot纔剛剛產生製造家用掃地機器人的想法,幾個月後,利用此前在機器人領域的相關積累以及來自吸塵器的真空清潔技術,Roomba便誕生了。”

本來,iRobot對Roomba並沒有寄予厚望,產品剛剛推出時,初始目標是生產1萬到1.5萬臺,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自產品發佈後不久,便迅速售出超過1萬臺,市場需求的強勁程度遠遠超出了iRobot的預期。開始對產品進行增產,上市第一年,Roomba就取得了7萬臺的銷量。

一位擁有超15年掃地機器人研發經驗的技術工程師衛健告訴鈦媒體APP:“iRobot初代Roomba的成功,從技術層面來看並不是必然,產品採用了與‘三葉蟲’一樣的隨機碰撞清潔路徑,相比同期很多結構複雜的產品,無論是清潔效率、交互體驗亦或是清潔能力上,它都沒有顯著的優勢。”

但iRobot能夠從競爭中一路殺出,就在於它掌握了消費市場的“武林秘籍”——成熟技術+低價策略。200美元的售價使其只有同類競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再加上其應用的技術都來自於成熟的供應商和已有的產品,大規模量產的門檻更低,因此可以靠規模化來快速攤平研發成本。

“一個最好的對照案例便是德國公司卡赫(原名爲凱馳,是一家因工業洗車機、吸塵器出名的品牌)於2002年發佈的RoboCleaner,雖然技術上應用了當時頗爲領先的基站自動集塵能力,但因其售價達到了1300美元左右,遠遠超出普通消費者預期,因此也沒有引起市場關注。”衛健表示。

三星掃地機器人

隨着掃地機器人市場熱度的持續走高,包括日立、三星等品牌也入局了這一市場,但都敵不過iRobot所佔據的先發優勢,推出的產品也並未獲得太大的市場反響,因此很多品牌在推出了初代產品試水後,便默默地關閉了相關產品線。

如今再次回顧iRobot的“出山即封神”,可以說其中的戲劇性和必然因素都有,iRobot的創始人團隊以及此前從事的業務雖然都與機器人相關,但與家庭用途和清潔場景的關聯並不緊密,成功的關鍵則在於基礎清潔能力、低價策略。

再加上先發優勢建立起的市場認知,使得iRobot在掃地機器人市場一路高歌猛進,到2004年,Roomba掃地機器人銷量已突破100萬臺,並持續領跑賽道。

誤入歧途墜偏門,江湖後生現殺招

如果按照一般爽文的套路,此時也差不多輪到“男主”現身了,事實也確實如此,2004年前後,iRobot開始在中國尋找代工廠以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Colin Angle在與鈦媒體APP交流中提到:“從2003年開始,iRobot開始在中國尋找合適的組裝和零部件代工廠,很快年產量就達到了35萬臺左右。”

金譽集團便是iRobot在國內的合作供應商之一,而隨着掃地機器人的代工需求涌入,國內也開始有研發團隊和代工企業開始瞄準這一領域。2005年,深圳市寶樂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現已改名爲廣東寶樂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入局智能掃地機器人代工領域。

在同一時期,現任科沃斯集團的董事長錢東奇也着手帶領其團隊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工作,並於2005年成功研發出了第一代吸塵器機器人的雛形。和iRobot一樣,科沃斯做掃地機器人也是“半路上道”,而且頗爲有趣的是,iRobot靠的是“機器人”而科沃斯則靠的是“掃地”。

科沃斯的前身是蘇州泰怡凱電器(TEK),成立於1998年,此前主要從事吸塵器研發與製造的相關業務。而掃地機器人採用吸力作爲主要清潔手段的特性,與吸塵器不謀而合。

站在當時iRobot的角度,科沃斯作爲新的競爭對手出現,是完全不足爲慮的,首先它作爲新品牌,需要重新建立市場認知,而且與三星、日立等老牌廠商相比,公司體量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iRobot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

產品層面,此時的iRobot也已經完成了Roomba系列掃地機器人的迭代,推出了Roomba 400機型,主要在清掃性能和導航系統層面進行了升級。再加上2005年11月,iRobot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12月又發佈的Scooba 5900拖地機器人,可謂是意氣風發。

新的潛在挑戰者還不止科沃斯一個,同爲美國企業的Neato Robotics也在2005年成立,但與科沃斯一樣,剛剛起步的Neato Robotics既沒有市場影響力,短期內也沒能拿出像樣的產品來。

更通俗地說,此時iRobot就像一位剛剛在比武大會上奪魁封號的武林盟主,而科沃斯不過是來自市井正在學棍棒拳腳的無名陌生人,自然是不會放在眼裡的。

也是從2005年開始,掃地機器人進入了第一個技術創新的低谷期,市場表現雖然仍在上漲,但增速明顯下滑。一方面,採用隨機碰撞清掃方式的掃地機器人產品並沒有達到消費者對“機器人”智能化表現的期待,同時帶來的問題還包括清掃容易產生死角區域、對地面障礙物缺乏避讓能力等等。

iRobot作爲行業先驅,也沒有扛起創新的大旗,始終堅持在隨機碰撞的清潔路徑規劃上修修補補,讓產品體驗始終沒能更上一層樓。

與此同時,iRobot的一家獨大,也使得其獲得了更強的定價話語權,最初依靠“性價比”路線一戰成名的它,終端售價也隨名氣開始上漲,產品定位也在不斷擡升,先是從初代的200美元上漲至300美元,發展至2011年的Roomba 700系列,售價已上漲至600美元,此時,當初的“屠龍者”在此刻已經變成了惡龍。

Neato XV-11

好在,兩位攪局者此刻已經走出了“新手村”,科沃斯於2009年推出地寶系列掃地機器人產品、2010年2月,Neato Robotics推出Neato XV-11掃地機器人,誰也不會想到,iRobot的武林統治地位,會在接下來10年內從高枕無憂走向瀕臨失守。

兩位新人初出茅廬,也各自掏出了“絕學”,Neato Robotics選擇在技術層面革新,通過將激光導航技術(LIDAR)引入掃地機器人,可以讓機器人在房間內移動的同時,創建室內地圖,並以此爲依據規劃清掃路徑,這也就是後來爲所有掃地機器人廠商作爲導航技術基礎的SLAM(同步定位與建圖)算法。

而科沃斯則選擇了做性價比產品的同時,在功能層面做文章,初代產品地寶730加入了對話功能,但與Neato Robotics直接改變行業技術風向的影響力相比,此時的科沃斯更像是藉助掃地機器人瞄準了未來發展的賽道,其後又推出了空氣淨化機器人、擦窗機器人,在掃地機器人的迭代上並沒有花太多功夫。

因爲技術風向的改變,很多之前已經隨波逐流的品牌又決定要跟iRobot掰掰手腕了,三星、LG先後發佈了基於視覺導航(vSLAM)技術的掃地機器人產品,雖然與採用激光雷達繪圖的技術路徑不同,但相比傳統的隨機碰撞算法,擁有視覺導航能力的產品在路徑規劃和避障能力上都有顯著的增強。

iRobot燈塔系統

iRobot雖然也一直在嘗試解決路徑規劃、地圖繪製的問題,但它的技術路徑明顯“走偏了”,2007年,燈塔系統(Virtual Wall Lighthouse)亮相,燈塔設備通過紅外信號與掃地機器人通信,創建虛擬牆壁或導航路徑。機器人上的傳感器可以檢測到這些信號,並按照預定路線移動,從而實現高效清潔和精準定位。

乍看之下,這種方案似乎可行,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多問題,其中最令人詬病的便是燈塔系統需要人爲參與,而且對擺放位置的要求還不低,可以說原本應該屬於掃地機器人的“自動清潔”工作,最終卻成了對使用者路徑規劃能力的考驗,直到2015年,隨着iRobot發佈Roomba 980全面轉向vSLAM技術路徑,燈塔系統才退出歷史舞臺。

但也正是缺失的這幾年,讓上位者找到了機會,同時也讓此前iRobot本已經構建起的技術壁壘消失殆盡,被迫與大家站回同一起跑線。可以說,昔日武林盟主的“誤入偏門”和新任入局者迅速找到市場中和產品上存在的“命門”是關鍵所在。

武藝競逐得頭彩,江山改姓成定局

根據相關市場研究報告,2010年全球掃地機器人的出貨量約爲160萬臺,而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已增長到410萬臺。其中,科沃斯和Neato Robotics是最主要的兩股新生力量,2012年,科沃斯就已經在德國和美國建立銷售子公司,並藉此進入歐美市場,加速海外版圖擴張的同時,其在國內的銷售成績也在快速提升。

國內掃地機器人銷量

2011年,科沃斯第一次加入雙十一購物節,銷售額達到200萬元,其後的2013年便已經達到了6227萬元,緊接着又過了2年,科沃斯的雙十一銷售額已經達到了3.15億元。中怡康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從2013年開始,科沃斯在國內的銷售額佔比已經超過了iRobot。

產品與技術層面,2013年推出的地寶9系列宣告着科沃斯也已經切換至SLAM技術賽道,2015年推出地寶DR95,搭載Smart Navi技術,已經具備了“先建圖、後清掃”的全局規劃清潔邏輯。

與之相比,Neato Robotics的日子並不好過,儘管技術層面押對了方向,但在美國市場內由於iRobot的存在,並沒有爲其留下足夠大的成長空間,再加上SLAM技術被競爭對手快速跟進以及自身在清潔相關技術積累的缺失,使其在初代產品發佈後經歷了短暫的高光時刻後,市場表現迅速衰落。

2015年,Neato Robotics不足3%的全球市場份額,宣告着這家公司已經陷入困局,2017年,Vorwerk集團收購了Neato Robotics並試圖通過重組來振興其品牌和業務,但最終也未能取得成功,作爲奠定當前掃地機器人技術方向之一的Neato Robotics,落得這種下場也是許多人未曾想到的。

由此可見,科沃斯的成功也有多方面因素的加持,其一是所在的中國市場作爲新興區域有更大的潛力,前任iRobot中國區市場部負責人Abby向鈦媒體APP表示:“iRobot從2011年開始在中國區以代理商模式進行銷售,湖南科凡達引入產品時,中國已經有不少品牌開始做掃地機器人,iRobot本就沒能像歐美市場那樣率先在用戶心中建立品牌和產品的認知關係。”

產品過高的定價,也影響了iRobot發展歐美地區以外的市場。再加上技術層面相比競品有所滯後,尤其是其搭載SLAM技術的產品直到2015年才問世,要知道,彼時市場上採用碰撞邏輯進行地面清潔的掃地機器人產品,普遍都被貼上了“低端”的標籤。

很多用戶花大價錢買回家的產品,卻發現只是一臺沒頭沒腦、四處亂撞的“無腦機器人”導致品牌形象進一步受損。此外,iRobot在市場決策層面也存在不小的問題,Abby指出:“在看到科沃斯雙十一購物節大獲成功後,iRobot甚至考慮過推出低端產品打價格戰,然而,低端產品與競爭對手相比,競爭力不足,因此這一批產品最終都遭遇了滯銷,只能堆在庫房裡無人問津。”

米家掃地機器人

2015年,iRobot及時調整技術方向,可以說是爲品牌贏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但2016年開始,掃地機器人賽道的競爭烈度一下子就從小範圍的“決鬥”變成了一場“武林大會”。新入局的石頭科技,憑藉米家掃地機器人1699元+ LDS SLAM技術,一下子把過去的高端掃地機器人做成了“白菜價”。

2013年發佈首款產品後快速崛起的浦桑尼克,則以一年一迭代的產品更新節奏快速釋放自身的市場能量,再疊加上飛利浦、松下等老牌家電廠商的攪局,iRobot可以說迅速丟失了國內市場的話語權。

就是在這樣的危局下,iRobot仍舊在技術路徑上又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2015年前後,以中國品牌爲代表的掃地機器人品牌開始將研發精力投入“掃拖一體”產品。

不同於過去掃地機器人將邊刷、滾刷和吸力作爲清潔流程的方式,掃拖一體機產品在滾刷後方增加了拖布模塊,通過逐步釋放水箱中的存水溼潤拖布,配合掃地機器人的行進,達到邊掃邊拖的目的。

拖地的需求之所以會出現,主要來源於中國室內裝修往往會採用大量的硬質地面,像地磚、地板等,灰塵、污垢的附着靠吸力並不足以解決問題,相比之下,拖地則是更加有效的清潔手段。

iRobot的拖地機器人

而就在國內廠商紛紛轉投掃拖一體產品時,iRobot卻選擇推出獨立的拖地機器人產品。“先掃後拖”的理念固然沒錯,但兩臺產品帶來的空間侵佔以及清潔效率問題,再加上產品不菲的售價,直接讓拖地機器人成了失敗品類。

國內市場競爭節節敗退,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2016年,Anker入局掃地機器人領域,推出Eufy品牌,並且一上來就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2018年,美國本土品牌SharkNinja也宣佈進入智能家居市場,推出Shark ION Robot掃地機器人。

而最近一次掃地機器人的整體技術革新則發生在2018年,“基站”的出現,不僅讓掃地機器人可以獲得拖布清潔、集塵等自清潔能力,同時也讓熱水洗拖布、切換獨立掃/拖地能力成爲可能。

“從2018年至今,掃地機器人可以被看作是進入了新一輪的技術平臺期,從整體的技術方向上和形態上,難以找到革命性的突破口,各個廠商在技術上的探索沒有停止,但都是在解決清潔過程中的邊角問題。”海爾家庭機器人產業總經理劉超表示。

新一輪的技術革新也引來了新的競爭者,追覓便是其中之一,現如今,無論是頭部廠商還是新的入局者,都是在尋找從90分提升到95分的實現路徑,像爲了讓邊角清潔更加徹底,追覓和石頭科技選擇了增加具備拖布橫移能力的機械臂,而科沃斯則選擇通過改變機身結構來讓其能夠更加貼近房屋邊角。

但從“好”向“優”的體驗真的能打動消費者嗎?劉超認爲,體驗升級和降本降價,實際上可以理解爲共生關係:“目前帶基站的產品均價整體偏高,因此未來隨着技術進一步加速普及,終端產品的售價還會下探,到時候用戶依然會爲便捷的清潔體驗買單。”他說到。

從初代掃地機器人誕生至今,短短28年時間,掃地機器人就經歷了技術層面的4次革新以及競爭格局上的2次迭代。根據IDC公佈的最新數據,一季度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出貨量爲455.4萬臺,同比增長11.1%。

值得一提的是,TOP10廠商中,有8家中國品牌,其餘兩家爲美國品牌,中國品牌合計份額也在持續提升。具體來看,iRobot正遭遇13.2%的同比下滑,其餘廠商則都處於增長狀態。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趙思泉指出,美國仍是當前智能掃地機器人的最大市場,儘管中國廠商產品力佔優、迭代更新速度更快,但受到本土品牌多年累積的渠道資源、品牌影響力等多重因素衝擊,在美國市場上中國廠商市佔率相對較低。

但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品牌已位居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的最前列,石頭科技、科沃斯、小米都有望從iRobot手中接過盟主之位,代替其成爲市場領導者。鈦媒體APP預測,至2024年末,中國品牌中就將會出現iRobot現有市場地位的“替代者”。

回顧從舶來品到獲得入局身份再到國內市場取勝、引領技術迭代方向、佔據全球市場,短短15年時間,中國品牌就已經走完了在掃地機器人領域的逆襲之路。

總結起來,中國品牌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的關鍵點有如下幾個,首先是新興市場的屬性和龐大內需賦予的土壤,使得本土品牌獲得了足夠的成長空間,其次是擁有代工基因和經驗,在相關產業鏈和人才積累方面,迅速抹平了起跑點落後的劣勢,再加上基於對用戶需求的清晰認知,對細節體驗的打磨能力,最後則是憑藉完善的產品和品牌的不斷積累,反向實現對外輸出。(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作者/鄧劍雲 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