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縮小大陸南北經濟差距的關鍵
圖爲深圳鹽田港。(中新社)
9月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33期)於線上舉行。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劉鳳良主持,聚焦「雙循環視角下的南北差距擴大問題」,知名經濟學家遲福林、史育龍、楊開忠、毛振華、劉曉光聯合解析。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爲,應對南北差距拉大問題有全面客觀的理解。第一,應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南北差距擴大。九十年代後中國開始實施不平衡發展的戰略,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發展,雖然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於經濟轉型及結構調整,2013年以後區域發展差距更多受市場發展經濟規律影響,背後存在具體的歷史背景、趨勢和原因。第二,南北差距問題關鍵在於對轉折點的把握,有其客觀必然性。南方經濟轉型成果顯著,工業增長、科技創新、服務業發展迅速。北方經濟轉型後原有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新優勢又沒有產生,因此陷入了相對滯後。第三,「雙循環視角下的南北差距擴大問題」這個提法值得商榷。在新的發展階段,區域協調發展成爲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之一,在擴大內需過程中,南北優勢可以互補,因此當前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在於:(1)區域合理佈局;(2)鼓勵各地發揮自身資源、地緣和發展優勢,深化改革開放結構調整;(3)國家在區域佈局相關政策上給予支持;(4)調整經濟社會政策。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認爲,區域發展態勢分化是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空間現象。第一,「南北差距」這一表述不夠精準,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爲區域發展的「分化」。現階段呈現出一種增長速度上南方快北方慢,經濟總量格局中南方份額上升、北方份額下降的分化格局,且這種分化是多層次的。第二,看待南北分化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尺度和更加客觀、多維、多層次的角度。在過去四十年的時間中,區域之間的發展速度快慢發生了多輪輪動,這種分化是不同地區在轉變發展方式,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選擇不同發展路徑的表現。第三,區域發展分化的特徵成因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發展變化。目前的區域發展差距是在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的過程中出現的,體現了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擴大的進程中,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區適變、應變和求變能力的一種差異的反應。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認爲,第一,要正確看待南北差距問題。客觀來講,南北差距目前還不構成中國在發展中促進平衡的最主要的問題。南北差距正艱難轉向一個新的收斂階段。第二,從造成南北分化的角度來看,戰略性區域佈局、結構性結構和區位性因素的影響是主因。從人均GDP來看,南北差距趨於擴大的因素是動態變化的,不同時期不盡相同,新一輪南北差距擴大原因相對複雜,但主因是以上三種因素疊加的結果。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認爲,第一,在南北初始稟賦給定的條件下,金融有可能起到加速收縮作用,也有可能起到加速分化的作用,在差異性的金融政策下上述影響會得到強化。第二,目前中國的區域發展差距由過去的東中西在向南北差距轉變。過去的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背後是開放、資源和市場問題,而目前的南北發展差距背後是體制機制問題。
接下來,就新發展格局下南北差距擴大的趨勢這一問題,專家們發表演講。
遲福林認爲,南北差距擴大這一既定事實對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南北發展差距的擴大趨勢是明顯的。南北差距的變化受資源稟賦、改革開放進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短期內扭轉存在困難,因此要在不平衡的發展過程中找到一條有利於南北發展和國家統籌佈局的戰略。第二,加大結構性調整和結構性改革是重中之重。當前東北結構調整的任務艱鉅,產業在東三省當中的佈局受行政影響較大,推進經濟一體化、提高產業集中度是重中之重,同時也要解決結構調整中的市場主體問題,推動國有經濟佈局和國企改革。第三,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南北差距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南北差距意味着市場互補性增加,可以在國家南北經濟圈中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在差距當中通過優勢互補促進協調發展。
史育龍認爲,南北分化不構成資源有序流動的阻礙。第一,南北分化現象的出現體現了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的複雜性。區域發展問題需要多維度、多層次的觀察,不會有永遠的領跑者和落伍者。第二,若南北差距持續發展下去,可能產生從差距到差距擴大,再到差距加速擴大的情況。近幾年南北差距的迅速變化會加速全國範圍內的人口空間分佈的調整,但這可能會爲北方的自我調試提供一個新轉機,人口數量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增長速度和相對份額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第三,目前這種分化不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產生根本性的負面影響。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在這個過程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是暢通全國大循環的一個重要基礎,不同區域參與循環的基礎在於差異性,這種差異基礎上的優勢互補爲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楊開忠認爲,南北差距持續發展會產生兩方面的不利影響:第一,不利於形成新發展格局;第二,導致北方集聚的人口和經濟規模過小,不利於國家安全。新發展格局下南北差距將在波動中走向收斂,源於三個原因:第一,北方新舊動能轉化的重點,開始從「辭舊」轉向「迎新」。北交所的設立也將扭轉北方融資環境相對不利的局面,更好助力北方經濟發展。第二,從市場潛能、碳中和及氣候變化的角度,形成新發展格局有利於北方高質量發展。第三,未來一段時間,國際地緣政治條件的變化相對來講對北方是趨優的。
毛振華認爲,首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更應該關注資源稟賦的差異導致的區域分工。南北差距趨勢短期內是難以調整或者根本性改變的。作爲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把內循環搞好,在內循環視角下,中國的區域格局涉及資源稟賦、區域佈局等將長期保持的現有趨勢,產生區域分工,要繼續發揮優勢地區在市場中自發形成的優勢,減少行政力量逆轉對整體效率的負面影響。其次,要重視東北地區的發展問題,東北問題的解決或許是未來解決南北差距擴大的重中之重。此外,要發揮好北京作爲首都的中心輻射作用,增加北方經濟發展極。
接下來,就形成「以南帶北」的區域發展新格局這一問題,專家們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遲福林認爲,目前要解決南北差距擴大的問題要考慮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求和趨勢兩大背景。在這種背景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以南帶北」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一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第一,以區域經濟優勢互補爲前提,以區域產業供應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爲重點。南北方差異化的產業結構形成了區域協調發展的互補性,併爲建立南北向區域協調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提出了可能。第二,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調整優化佈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第三,在國家支持下形成「以南帶北」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國家應加大對北部尤其是東北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財力支持力度,將北方的土地、資源、技術、勞動力等優勢與南方的資本、科技創新能力等結合。
史育龍認爲,應對南北分化問題,第一要強調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最大限度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第二要實施京津冀協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要在北方地區培育一批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羣地區,形成有一定活力增長的動力源帶動北方地區發展。第三要以構建「一帶一路」爲抓手提升北方地區的開放水平。第四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以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和人民生活保障水平爲抓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在各區域間實現整體均衡。
楊開忠認爲,加快北方區域發展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促進南北平衡,應該把重點或者把焦點聚焦到發展潛力最大、人口和經濟最密集的北方「S形」地區,包括遼寧、京津冀、山東、河南甚至到陝西。第二,將山東發展上升爲國家的區域重大戰略。從人口、經濟規模看,山東在整體區域協調發展中有重要地位,且佈局戰略條件基本成熟。第三,在環渤海地區應該佈局自由貿易港,爭取儘快地批准大連建設自由貿易港,促進東北振興。第四,按照形成新發展格局、共同富裕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要求,着力在「雙一流」大學佈局不足的大省來強化教育佈局。第五,加強在西北、內蒙、東北的再生能源戰略佈局,這對平衡南北方發展、實現雙碳目標均具有重要意義。
毛振華認爲,縮小南北差距關鍵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要把環渤海區域建設重新提到國家戰略層面上。環渤海戰略涉及北方的最發達地區,對改善南北經濟格局起到關鍵作用,要銜接好環渤海區域建設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之間的關係。第二,要高度重視北京經濟中心的建設。要促進北京物流、高端製造和第三產業建設,同時發揮互聯網和金融業優勢,完善多元化經濟生態,抓住環渤海和北京這兩個振興北方經濟的「牛鼻子」。
(本文來源「CMF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公衆號,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