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大棚收菜忙
3月25日凌晨3點,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的力源生態農場,劉躍香和幾名工人正忙着收彩椒,摘下來的彩椒會先放入蔬菜筐內,然後再由其他同事整齊地碼放到分裝盒內。
“今天收菜的量不小,5點左右得把包裝好的新鮮蔬菜裝上冷藏車,送到各地去。”劉躍香在田埂間來回穿梭,邊介紹邊把符合採摘標準的彩椒摘下來。
“大家都加把勁啊!5點鐘冷藏車就到了!”生態農場技術員譚明暉忙着指導工人們工作,不忘給大家加油鼓勁。譚明暉以前也是地道的農民,通過參加當地組織的多期農業生產技術培訓,系統掌握了農田果蔬管理技能,成了十里八鄉搶手的技術員。
聽到喊話聲,劉躍香乾得更起勁了,“大棚裡的彩椒都是航天種苗種的,抗病強、產量高,還有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可以自動噴淋、自動播種,結的蔬菜每個都有‘數字身份證’,摘下來就可以吃,根本不用擔心農藥殘留”。
“農場2022年投產,佔地1000餘畝,是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標準化基地、生態食材生產示範基地。這裡的工人都是附近村民,農場給的工資高,大家都願意來這裡幹活。”譚明暉穿梭於各個大棚,邊查看收菜進度邊介紹說,“我們大部分新鮮蔬菜在省內就賣得差不多了,只有少部分會被配送到省外。不管距離遠近,都要保證蔬菜的新鮮度。”
時間彷彿按下了快進鍵,遠處的天空微微泛起魚肚白,很快便到了凌晨5點。大棚外,一箱箱包裝好的蔬菜碼放在路邊,一輛冷藏配送車從遠處緩緩駛來。車一停下,工人們便有序地將蔬菜裝車。司機丁強從車上一下來,便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冷鏈物流中心今天一共出動20多輛車,運往山東省內各地以及北京、鄭州等省外城市,我的車今天去濟南,大約10點多鐘就能送到。”
隨着一箱箱蔬菜裝車完畢,丁強駕駛着冷藏配送車離開農場,一天中最忙碌的收菜工作也告一段落。劉躍香打算回家吃個早飯再回來繼續工作。路過共享蔬菜大棚時,她饒有興致地說:“這個大棚裡的地很多都出租了,有的全託出租,有的半托出租,這種租地種菜的模式很受歡迎,大家都願意在這裡種種菜、嚐嚐現摘的蔬菜,體驗一下不一樣的農村生活。”
走出生態農場,整個張家樓街道沐浴在朝霞當中,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活力。“這些年,我們推行‘村企共建+強村富民’項目聯農帶農發展模式,用土地託管、訂單農業、勞務合作等方式,將企業和農戶緊密聯合。現在街道有2000多名農民轉型成爲現代農業技術員,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萬元左右,村民的錢包變得更鼓了。”張家樓街道農業農村中心負責人唐軍開心地說。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