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 四代一起讀老鬆
「鐺鐺鐺!」上課鐘響了,過去沒有電子鐘,學生上下課都靠這個氧氣鋼瓶製成的「鍾」,防空演習也不例外。(王曉鈴攝)
位在剝皮寮的鄉土教育中心現正舉辦老鬆特展,圖爲老師使用的印章。(王曉鈴攝)
老鬆國小目前學生僅500多人,操場與遊戲設施永遠有空位。(王曉鈴攝)
5月14日是老鬆120週年校慶,出動「全校」535名學生才排成「120」字樣,少子化的衝擊在老鬆形成強烈對比。(老鬆國小提供)
1961年老鬆國校升旗典禮場面,當時校舍尚未擴建完成,學生人數日漸增加。(高傳棋提供)
老松原部分校地已成爲剝皮寮歷史街區,紅磚長廊(右)與校舍(左)做鄰居。(王曉鈴攝)
老鬆國小今天120歲生日了,在善變的臺北,能慶祝120週年的事蹟不多,像是去年被認定古蹟的臺北機廠,以及最近因改成星巴克而轟動的萬華林宅,兩者大約80年曆史,在老鬆面前都只能算是小老弟了。
位於艋舺的老鬆國小,曾在世界名聲響亮,國際人士只要來臺都會到老鬆走一趟,因爲她是全世界最大的學校,學生人數曾經破萬。
■ 學生人數曾多達1萬1110人
五○年代正值戰後嬰兒潮開始就學,1966年老鬆創下學生人數最高紀錄,多達1萬1110人,全校合計158班。學生太多,衍生出特有的校園文化。教室不夠,於是大家都上半天課,一個教室兩個班級使用,分上、下午上課,大禮堂也被隔成8個空間充當教室。
下課十分鐘也不能馬虎,5間福利社同時開張,等着大批喊餓喊渴的學生一涌而上;遊樂設備也加碼,溜滑梯共有8個滑道,好應付體力旺盛搶着玩的小學生。
■ 爺孫中日語夾雜唱校歌
老鬆夠老,加上艋舺人不喜歡外移,所以爺爺孫子可以互稱「學長」「學妹」的家庭很多,像是艋舺地方重要家族之一成員顏克能,一家四代共有30多位就讀老鬆,可以日語中文夾雜唱校歌。也有像昭和時代就讀老鬆的許文貴,日後回到母校教了46年的書,路上若遇到爺爺與孫子一起對他喊「老師好!」,也並不意外。
代代都讀老鬆,唱過相同的校歌,被同樣的老師罰過站,滑過相同的溜滑梯,全家人不管幾歲都有共同的童年記憶。
老鬆從上萬名學生,到今天不過500多人,不再是世界最大,不再出現國際版面,卻是最敦親睦鄰的地方校園,一大早,上班族先來晨跑運動,接着小朋友上學,放學後又搖身變成爺爺奶奶的樂齡教室,艋舺人的生活軌道一樣繞着老鬆轉。
生日快樂!老鬆國小!
■Index
★爲迎接老鬆國小120週年校慶,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舉辦「老鬆二甲子 璀璨展風華」特展,即日起至6月26日免費開放參觀,地址:臺北市廣州街101號,導覽活動洽02-2336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