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過海築通途——記中鐵六院首席專家賀維國

在2024年世界隧道大會期間,國內外知名隧道專家在現場調研觀摩了由中鐵六院主持設計的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對於這座完全採用中國技術建造的世界最深高鐵海底隧道,衆多專家表示了認可與讚賞。

近年來,我國隧道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設規模、建設速度持續創出新高。這得益於一大批敢闖敢爲、孜孜奮鬥的隧道工程專家的拼搏與努力。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成功建設的背後,蘊含着中鐵六院首席專家、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地下空間專業研發中心主任賀維國多年的鑽研與付出。

在20餘年的隧道建設生涯中,賀維國主持或參與完成了數十座重大隧道工程的設計、諮詢和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踐成果。他說:“只有堅持創新、不斷突破,才能推動隧道建設事業向前發展。”

很苦但是非常有意思

1997年,賀維國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來到設計院從事隧道與地下工程勘察設計工作。“那時,我們國家的橋隧產業剛剛起步,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前景非常廣闊。”賀維國說。

1999年,賀維國參與建設了第一個大型隧道項目——內(江)昆(明)鐵路項目。“內昆鐵路是一條扶貧路,條件實在太艱苦了。”賀維國回憶,當時從河南洛陽出發到雲南昭通施工現場,要火車轉火車、大巴轉中巴,路上還經常遇到道路塌方等狀況。賀維國在項目上一待就是一年,每天跟着出現場,日夜連軸轉。

“很苦,但又感覺非常有意思。”經受住第一個項目的考驗後,賀維國開始參與各類隧道項目。“可能對外人來說,隧道建設很單一。但是對我們來說,山嶺隧道、城市隧道、水下隧道……施工方法不同,設計理念也有區別,每個項目都有新的挑戰。”

興趣不僅帶賀維國入門,也讓他充滿了幹勁和勇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退縮,而是想方設法完成。

2012年,爲了緩解江西南昌市南昌大橋和八一大橋的交通壓力,市政府決定修建一條穿越贛江的車行通道,但論證多年仍未找到交通功能、環境保護、安全風險等各項條件都符合的方案。

“我們提出的水下沉管隧道建設方案可以讓各項條件達到最優”。每次提起這段經歷,賀維國都成就感滿滿。

不過,這座水下沉管隧道的設計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一次關鍵的方案論證會上,“9位評審專家中,認爲方案可行的有5位,認爲方案不可行的有4位,專家們分歧很大”。賀維國回憶,由於環境條件複雜、建設標準要求高,在內部討論以及邀請國內知名專家論證時,每次都會有質疑乃至反對的意見。

“面對爭論,我會把每位專家的不同意見都記錄下來,然後逐條研究回覆,這是對我們以後工作的寶貴建議。”

爲了論證方案的可行性,賀維國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技術攻關,做了大量紮實的基礎調研工作。賀維國與同事們整理統計了贛江近10年內的水文變化規律,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確定了5個月的施工窗口期以及相應的關鍵技術措施。賀維國說:“紮實的數據最終成功打消了專家的顧慮,保障了項目順利開展。”

“逢項目必上”成了賀維國的工作常態。無論是公路隧道、鐵路隧道還是地鐵線路、地下空間,他均有涉獵,完成了各類隧道和地下空間工程的勘察設計與科研工作。於學中做、做中學,賀維國積累了豐富的隧道和地下工程勘察設計經驗,對隧道工程的瞭解愈加深入。

在大江南北留下印跡

國內首座水下立交隧道——湖南長沙營盤路湘江隧道是賀維國的得意之作。“當時很多人勸我不要接這個項目,因爲項目難度太大了,工程風險很高。”賀維國回憶。

這個項目要下穿湘江,連接兩岸城市主幹道。施工地點位於長沙橘子洲大橋和銀盆嶺大橋之間,是長沙市最繁華的核心地帶。

爲了節約兩岸城區土地資源,保護湘江兩岸環境,賀維國和團隊提出水下互通立交隧道的設計理念。

“理念提出後,要面對和克服的困難非常多。”賀維國舉例,爲了實現水下立交功能,需要隧道的埋深儘可能淺,然而對於大跨度隧道,淺埋又意味着極高的施工難度與建設風險。

爲了克服這一系列難題,他們研發出基於工程控制措施的水下隧道最小覆蓋層的確定方法以及安全保障措施,不僅確保了水下立交隧道功能的實現,還縮短了隧道長度。在隧道建設過程中,爲保護湖南省文物——扇子山,他們提出並應用了“路、橋、隧、堤”複合結構,採用狹長地段多種結構並存方式,成功避開扇子山,確保文物不受影響。

長沙營盤路湘江隧道獲得了全國勘察設計行業優秀設計一等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等諸多榮譽。

水下互通立交隧道設計理念還被推廣應用到湖南省長沙市南湖路湘江隧道、江西省南昌市紅谷隧道、廣東省汕頭市海灣隧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節約高價值土地資源超過280畝,有力保護了隧道附近地面的景觀環境。

經過多年的不斷學習和鑽研,賀維國及其團隊在隧道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設計的工程項目不僅遍佈全國各地、大江南北,還走出國門,在東亞、中亞等多地留下了工程印跡。

積極培養後備人才

相較於過去的成績,賀維國在採訪中更喜歡介紹項目的團隊,以及團隊裡的年輕人。

“這都是和年輕人一起完成的著作。每一個重大項目完成後,我們都盡力去開展一系列總結工作,包括專著編寫、規範制定、撰寫報告等,不僅爲以後的工作打下基礎,也爲鍛鍊培養年輕人創造了機會。”賀維國指着辦公室書櫃裡一摞厚厚的書說。多年來,他帶領團隊編寫的20多部學術著作已正式出版。

2014年12月,賀維國創新工作室成立,專業領域爲隧道與地下空間。賀維國帶領工作室主持完成了10餘項國家級或省部級隧道與地下空間重大工程的勘察設計與科研工作,爲我國沿江、沿海城市的均衡發展及水下隧道修建技術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賀維國總是積極培養後備人才,分享技能心得。爲提高年輕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他常鼓勵項目組的成員撰寫論文,並結合實際對他們進行一對一、手把手指導。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培養的10多名見習生現都已成爲中鐵六院的技術骨幹,多名職工已經開始在各類大型項目中擔任重要職務。

賀維國不僅滿足於完成一個個工程項目,更希望進一步推動隧道行業實現新突破。在他的主持下,中鐵六院着手起草了多項隧道技術標準、多部隧道設計規範等,創建了完善的沉管隧道工程建設技術標準體系,引領了我國沉管隧道工程建設發展。

當被問及取得多個重大項目成就的秘籍時,賀維國十分謙虛地回答:“成功沒有捷徑,做工程更是如此。很多時候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務必謙虛謹慎。我的秘訣就是向專業領域的前輩們學習,向身邊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同行之間既要有競爭,更要加強交流。今後,我將把知識和經驗繼續傳承下去,爲提高我國隧道工程建設能力貢獻力量,爲祖國的交通建設添磚加瓦。” (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