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轉型變革深水區,保險業最大焦慮來自利差風險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道

利率下行、監管趨嚴、地產風險敞口等一系列風險因子的積累,讓今年的保險行業意識到,在外部環境變得更加不確定的情況下,實現高質量的穩健經營成爲挑戰。

4月16日,普華永道發佈了《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管理調查報告2024》(下稱“報告”)。當日,普華永道中國保險業主管合夥人胡靜對《華夏時報》表示:“我們從大風控角度出發,並從資產負債管理與資金運用、合規管理、反洗錢、關聯交易、操作風險管理、監管報送等方面綜合反映了行業現狀,提出了助力保險業未來轉型發展的相關思考建議。當前,國內經濟運行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但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 社會預期偏弱等挑戰,保險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愈發複雜多變。金融監管強調‘長牙帶刺’、有棱有角,保險行業整體處於轉型變革的深水區。從監管與外部環境趨勢來看,97%的受訪機構認爲,未來保險業風險監管將持續趨嚴;同時超過70%的受訪機構認爲,未來一年行業風險將有所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報告中呈現的行業“聲音”更多地顯示出險企在當前環境下對於資產配置的焦慮。記者發現,無論是受訪樣本中的保險集團或是壽險、健康險等機構,均認爲隨着外部環境變化,行業面臨的資產負債匹配、利差損等系統性風險有所加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行業挑戰加劇

據瞭解,報告覆蓋國內140家保險機構(12家保險集團,69家人身險公司,51家財產險公司,以及8家再保險公司),保費規模超過全行業整體規模80%,以幾乎全覆蓋的樣本標的揭示了當前保險業應對的風險挑戰。

從五年前銀行大額存款利率達到4%—5%區間,到如今大額存單利率已經跌破3%;從權益投資收益年化從5%—6%區間,到如今回落到5%以內;債券投資收益率的下滑、壽險新單規模出現下滑,以及保險公司自身內控風險的存在,使得行業正在思考如何主動應對挑戰,開展有效的資產負債管理與利率風險管理。

本報記者梳理報告發現,從風險管理能力來看,超過92%的受訪機構認爲已建立了與公司業務發展水平基本匹配或領先於行業的風險管理體系。保險集團對自身風險管理能力更有信心,在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要求與評估(簡稱SARMRA評估)方面,受訪機構預期2024年平均得分爲79.24,較“償二代”二期規則下已迎檢公司的實際平均得分高出近2分,其中財產險公司較人身險公司更爲樂觀,預期得分高於實際平均得分近3分。在人員配備方面,國內保險業近年來不斷充實相關專業人員儲備,約30%的受訪機構人員配備充足(配備8名或以上全職風險管理人員),超60%的機構配備4名及以上全職人員,38%的受訪機構配備了經驗充足的風險管理專業人員(具有3年以上相關經驗的人員不少於5名)。

“風險管理能力是保險行業轉型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根據我們爲超過60家公司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經驗來看,SARMRA分數高的公司普遍都具有較高的業務質量和投資回報水平,也說明風險管理能力能夠保障和促進公司的穩健發展。未來,無論從監管要求的持續合規角度,還是從保險行業轉型發展的必要性角度,行業仍需在風險合規管理上不斷地探索與創新。”對此,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事實上,在普華永道兩位合夥人看來,隨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四早”要求,即早發現、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使得保險業面臨更多的監管背景,倒逼行業及時處置風險。就在3月份,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就發佈了一個關於人身險公司綜合評級的指引,其中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對於很多指標和報告的監測頻率提高到了按月,原來基本按季度爲主,按月的頻率上升能夠反映出來“四早”原則早發現問題、早介入的大思路。

“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由於監管的倒逼不得不提高內部管理和數據監測的頻率;跟過去幾年行業在做風險管理工作的時候,所謂風險關口前移是一致的。也就是我們不能等到事後再去做處置、做追責,或者補救,更多是把風險管理做到事前。在准入領域,覈保業務還沒進來的時候,在投前領域風險管理應該要更多地發揮作用。所以這與行業裡面風險關口前移,早期糾錯機制思路是一致的。”周瑾受訪時指出。

行業焦慮利差危機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保險行業最大的焦慮點來自利差風險。

“第一,利率下行、股市波動,對行業償付能力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建議監管部門出臺更多的逆週期措施;第二,銀行系公司普遍與母行的關聯交易比較多,導致在風險綜合比較集中無法評爲A類,但關聯交易的真實風險不大,建議監管部門修訂風險綜合評級體系中關聯交易的評分規則。”某壽險公司風險管理部董秘、首席風險官稱。

另外一家壽險公司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則指出,壽險是利差風險的持續存在,需持續壓降負債成本,拓寬投資渠道;此外利率持續下降,人身險公司償付能力面臨挑戰。

“資本市場波動較大,負債端成本較爲剛性,成本收益匹配壓力較大,長期限資產配置品種較爲單一,資產負債匹配難度大。”另有壽險公司資產管理部負責人稱。

而這些觀點無不反映出險企在急切尋找新投資品種。

胡靜在4月16日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保險行業面臨的風險挑戰列在首位的是中國當前的資本市場工具不夠豐富,長期債券、長期資產相比較少,過去這幾年行業做價值轉型,一直也在做一些長期產品,包括很多終身壽險等,把負債週期也不斷拉長,但這種錯配的結果在加劇。

“如果從行業這次調研結果來看,當前最急迫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關於利差損的風險問題,利率下行導致投資收益慢慢回落是個必然趨勢,放眼全球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經歷過一定的發展階段之後,都要逐漸地迴歸,這是一個必然趨勢。保險行業必須順應這個大環境做好資產負債匹配,保險公司的息差、利差、費差中,利差是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怎麼樣獲得利差,就是要確保資金成本跟投資收益之間能夠有合理的差,如果出現倒掛肯定出現虧損。如果資金運用端投資收益下降的話,能做的一個方面就是降低資金成本;另一方面,資金成本的剛性可能要打破,更多是跟着市場走,跟客戶來共享利益,共擔風險,這個問題也是當前利差損產生的外部因素。”周瑾向本報記者表示。

而對於保險資金的“出海”,過去幾年保險資金在海外市場多有涉足,而近年來則很少提及,跨境投資能否扭轉險資面臨的國內利率下降的利差風險,也備受關注。

“四五年以前中國保險機構出海,相比國內的投資回報率還是最高的,那時候國內的利率還有4%、5%,國外不管美國、日本、歐洲,都是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環境,在那邊做全球的資產配置是不是一定比在投資中國能夠有更好的回報,需要考量;這兩年,大家更看好的是在中國投資,即便面臨一些挑戰,但認爲中國未來發展機遇和增長空間相比很多發達市場,還是更有增長潛力,所以行業還是把精力更聚焦在國內。只是最近大家看到美元利率從去年下半年加息以後,導致美元利率提高,所以大家覺得美元能夠拿到5%—6%的收益,但問題是對於美元高利率是不是可持續,這是一個問號。即便在香港市場,美元短端利率是高,但遠端的利率未必有那麼高,資金貿然出海以後,一旦其他收益回落,又會面臨新的問題,所以‘出海’還是要慎重。”周瑾指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