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面解釋 農委會:臺農發公司實收資本額僅2.4億

農委會主任秘書張致盛(右)說明農產品外銷平臺、臺農發公司的功能性。(廖德修攝)

近日政府推動的「臺灣農產品外銷平臺」受到外界質疑,農委會主任秘書張致盛今(23)日表示,「臺灣農產品外銷平臺」成立目的是整合資源、媒合外銷及解決外銷環節問題,並不是成立新的公司。原有的臺農發公司則是主動拓展外銷通路與協助政府改善供應鏈,兩者的功能與目的不同但相輔相成。

農委會國際處長洪忠修則表示,臺農發是由8個股東出資成立,包括臺肥公司8000萬元,外貿協會、兆豐銀行、中盈投資各3500萬,雜糧基金會、CAS協會、國合會各2000萬,全國農業金庫1000萬。外界所傳的10億是當初向經濟部商業司登記時的資本額,暫時只募到2.4億。

農委會說,臺農發並不是政府單位或國營事業,無自營農場、不搶供貨業者、不搶現有通路、不搶單;目標是開發新產品、新市場、新通路。自公司成立至去年底,已與大陸、日本、馬來西亞及中東市場等地,新興且具規模的大型通路業者議定訂單外銷;出口香蕉、鳳梨、鳳梨釋迦、芒果、結球萵苣及胡蘿蔔等,都是由國內農民團體供貨,並未與民爭利,業務也逐漸擴大。

農委會指出,去年年農產品外銷金額達到54.7億美元,創下過去20年新高。其中水果外銷1.3億美元,較前年成長近3成;蔬菜出口也有1.6億美元,包括毛豆出口達8100萬美元,胡蘿蔔、青花菜及甘藍外銷也創歷史新高。

農委會將透過「臺灣農產品外銷平臺」全方位行銷整合方案,持續協助農民及業者開拓海外市場,同時解決外銷各個環節遭遇的問題,以提升農產品出口量值,達到外銷年成長10%、出口值達60億美元的目標。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處長陳英顯表示,以國際貿易而言,像臺農發這樣資本額2.4億元其實僅能算是小公司,且沒有自營農場來穩定貨源。目前國內不乏經營蔬果加工出口的廠商,但從事生鮮蔬果出口的卻沒有,可見這一行有其辛苦的程度, 需要投入更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