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紅色文化,延安還有什麼?

想當年,千萬知識青年奔赴延安,當作實現自己理想的聖地,而今本地的青年人,更願意去外地發展。能留住人,纔是希望所在。

文|饃小貝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批轉同意了一份文件——《關於保護我國曆史文化名城的請示》。

文件中列出了二十四個需要重點保護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評選標準爲“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它們是受保護的對象,也是一種榮譽,在後來的旅遊業發展中更成爲響亮的招牌。

此後,1986年和1994年又公佈了兩批名單,加上陸續增補,如今共有137座名城。

數量多了,也就不那麼有價值了,就像211大學不如985一樣。所以首批24個含金量最高。

其中,陝西有兩個城市入選,一個不用說,自然是西安,另一個呢,是延安。

作爲革命聖地,延安符合定義中的“具有革命意義”,如今給人印象最深的也是紅色文化。

但是如果僅僅把延安看作是因爲政治原因才獲此地位,那就太簡單了。

在漫長的歷史中,延安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積蘊。比如,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陵墓,就位於延安黃陵縣,每年有衆多世界華人前來祭拜。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延安全市16個重點景區,共接待遊客81萬人次。有遊客去過後,評價延安說:

延安雖然經濟較落後,城市建設一般,但也配的上旅遊城市的稱號了。有濃厚的抗戰紅色基地,有開天闢地的黃帝故事,還有記載時間的甘泉大峽谷......

所以,當你準備去延安時,還需要了解更多的故事。

01

看過電視劇《大秦帝國:縱橫》的觀衆可能還有印象:

秦惠文王嬴駟啓用犀首(公孫衍)爲大良造,大敗魏國老將軍龍賈,斬首八萬,魏王被迫割上郡15縣給秦國。

上郡,也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帶。秦昭王嬴稷時期,在這裡置“高奴縣”,有高出匈奴之意,這是延安建城的開始。

△秦惠文王爲得勝而歸的犀首駕車

西魏時,在此地設延州。爲什麼用“延”字?有個說法是因河得名:

延河原名清水河,南北朝時期因爲戰亂,植被破壞,河水變得渾濁,甚至斷流,人們希望它“綿延流淌”,所以取名延河。

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在此地設置延安郡,寓意安定,出現最早的“延安”。

但真要想邊陲安定,靠的還是硬實力,這一點得佩服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了管理國家,搞了兩項巨大的國防工程建設,如今廣爲人知的是第一項,修築萬里長城。

另一項叫修馳道,也就是以首都咸陽爲中心,修築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便於皇帝出巡。

其中有一條直達北方邊境,南北走向,線路比較直,也比普通馳道寬,又稱“秦直道”。

這是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

大將軍蒙恬,率領十多萬士兵和民工,用時兩年半修成。

2010年播過一部電視劇《大秦直道》,楊冪主演,講的就是蒙恬修築秦直道的故事。

△《大秦直道》中的楊冪

司馬遷曾走過秦直道全程,在《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

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廷山湮谷,千八百里。

大約相當於現在的700多公里。

起點爲甘泉宮(今天咸陽淳化縣),終點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途徑延安的很多縣區,比如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子長,然後過榆林,到達包頭。

秦以天子爲聖,這條路民間又叫“聖人條”,志丹縣有村莊的名字帶一個“條”字,比如安條、楊條、周條......就是位於直道沿線的居民點。

△秦馳道分佈圖

這條道路寬30米至50米,比現在八車道的高速公路還寬。在當時主要是爲了方便出征,步兵、騎兵、車兵等,能齊頭並進。

秦帝國對工程質量要求高,修築直道所使用的土坯,經過高溫燒製,並反覆夯實,不容易長雜草,所以歷時兩千多年,依然能看到遺蹟。

荒年時,也曾有災民發現這麼好的平坦之地,想要在上面種糧食,結果長不出莊稼,就是因爲養分不夠。

△叢林裡的秦直道,輪廓可見

秦始皇修直道是爲了國防,沒想到在他去世時也用上了。

公元前 210年,他在出巡途中,病死於今天的河北平鄉地帶,隨行的趙高、李斯,爲奪取權力,秘不發喪,棺材經由直道快速運回咸陽。

此後的漫長曆史中,秦直道一直髮揮着作用。漢朝時,北擊匈奴、出使西域、昭君出塞、蔡文姬歸漢,來來去去,都走過這條道。

直到明朝時,秦直道依然是重要的商道,鄂爾多斯草原上的牧民趕着牛羊,南下交換布匹和日用品。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亙古不變。而延安作爲秦直道經過的重要區域,發展受益於此,並留下諸多的文化遺蹟。

△秦直道遺址

到了近代,1935年,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陝北延安後,這裡成爲革命中心,一些運往延安的物資和投身解放區的青年們,也都走過秦直道的老路。

1937年10月,延安市政府成立,直隸於陝甘寧邊區,這是現代延安的開端。

如今的延安下轄2個區:寶塔區和安塞區;10個縣:延長、延川、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川、黃龍;1個縣級市:子長市。

△延安行政區劃圖(地圖帝)

延安區縣的名字有個特點,多與人物有關。比如以戰國大將吳起命名的吳起縣,以陝北革命英雄劉志丹、謝子長命名的志丹縣、子長市。

就連延安,也差點變成了人名。

1947年,胡宗南攻下延安後,躊躇滿志,想將延安改名爲“宗南縣”。他四處託人活動,但屁股還未坐穩,手下部隊就遭到西北野戰軍痛擊,最終未能如願。

難怪彭老總評價他“志大才疏”。

2020年1月9日,西安至延安高鐵開始施工,預計2024年竣工。屆時,將是一條現代化的“直道”,爲延安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02

當下延安的經濟底色是“紅與黑”,紅是紅色旅遊,黑是石油煤炭。

延安是我國最早發現和使用石油的地區。

東漢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寫道:“高奴有洧水可燃。”洧讀wěi,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能點燃,是石油滲漏出來的緣故。

北宋的《太平廣記》中最早使用了“石油”一詞:“石油井在延長縣北九十里,井出石油。”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也介紹了延長石油,並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連環畫中的沈括

在雍正時期編撰的《陝西通志》中,曾介紹延長縣,“近河有鑿開石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癬。” 說明石油的用途一個是點燈照明,一個是治牲畜的皮癬。

真正的開採要到清朝末期了。1903年,一位德國人漢納根,也是幫李鴻章訓練北洋海軍的教官,聽說延長有石油,曾與洋行密謀來開採,但遭到當地人反對,未能成功。

這事引起了官方的注意,與其被人眼饞,不如自己開採。1905年,陝西巡撫曹鴻勳奏請朝廷,試辦延長油礦。清廷批准,撥了8.1萬兩白銀作爲開辦經費。

技術人才和設備都沒有,靠從日本進口,還被坐地起價,多要了不少錢。機器到了銅川,運不過去,特派軍隊幫忙,數萬人費了很大一番功夫,才修通了到延長的馬道。

1907年,陝西延長石油官廠正式成立,相當於今天的地方國企。這是中國大陸上第一個油礦,是我國石油工業的開端。

△中國大陸最早的石油廠

70多年後,1983年夏天,延長縣一位名叫劉志祥的老師,想在自家窯洞的院前壘個石牀,四處尋找石板,後在縣城西郊的亂石叢中選到一塊十幾釐米厚的青石板。

石板很髒,擡回家沖洗乾淨後,發現上面刻有一個半字,“廠氵”。他查閱資料,找人辨認,認定這是石油官廠的牌匾,原本刻的是“石油廠”,落款“光緒丁未孟夏”。

所以,延安這塊地上,也到處都是寶。不管是物質的,還是文化的。

當年,延長石油打出的第一口井,被稱爲“延一井”,日產量能達到1.5噸。煉出煤油後,運往西安銷售,中國人第一次用上國產石油。

△早期開採石油的工人

1914年,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曾和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當時叫標準石油公司)簽訂合約,合作開發延長石油,還給了對方60年的開採權。

美孚公司派人來勘察,打了7口井,但不見出油。他們因此判斷,此地石油含量微不足道,交通也不便,沒有多大開採價值,興趣大減,很快撤離了。

這事引出一個觀點,“中國貧油論”。中國人不服氣,1920年代後,國民政府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多次派人來陝北勘察,最終推翻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論斷。

1935年,劉志丹率領陝北紅軍解放延長縣,接管延長石油廠。10月份,紅軍長征到達瓦窯堡時,油廠工人送去灌製的白蠟,作爲見面禮。

石油可日用和貿易,極受邊區政府重視,但技術跟不上,一直髮展緩慢。直到1943年,終於迎來大爆發,年生產原油達到1279噸,相當於之前14年的總和。

石油廠廠長陳振夏,是從上海來的石油工人,立下重要功勞,被評爲邊區特等勞動模範。毛澤東爲其題詞“埋頭苦幹”,這成爲油廠的優良傳統。

△什麼時代都需要埋頭苦幹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更關心石油工業,曾對負責人說:“在有希望的地方,你們要給每個縣發一臺鑽機,讓他們到處鑿一鑿。”

1952年,國家加快西北地區石油開發,但人手不夠,全國所有石油工人加在一起才1.1萬人。

時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康世恩,給中央打報告,申請部隊支援。

毛澤東親自簽署命令,將駐紮在漢中的第十九軍第五十七師(前身爲楊虎城的部隊),轉爲石油工程第一師。

一個師近8000人,從陝南開赴陝北,極大地促進了延長油田的開發。

1959年,延長油礦原油產量突破萬噸大關。

△1959年的延長石油

到了2005年,經過整合重組,成立陝西延長石油集團,這是繼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後,中國第四大石油企業,陝西最大的國企,延安第一納稅大戶。

2013年,延長石油進入世界企業500強,成爲中國西部地區首家世界500強企業 。

當年的“延一井”,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是延長縣石油希望小學所在地,但操場內保留了井的舊址,供參觀紀念。

而旁邊有“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的題詞,正是對延長石油有恩的康世恩題寫的,他在改革開放後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部部長。

△延一井舊址

03

提起延安,無論如何都繞不開“寶塔山”,它是延安的符號,也是革命的符號。

寶塔山原來叫豐林山,顧名思義,山上樹木豐茂。北宋時,改爲嘉嶺山。

當時延安是宋朝抵禦西夏王國的前沿陣地,曾遭到李元昊圍困一個多月。之後,范仲淹主動請纓,擔任延州知府,練兵防守。

他在山上留有隸書石刻“嘉嶺山”,至今清晰可見。

△范仲淹題字石刻

《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說的是王進得罪高俅,逃去延安府投奔老種經略相公,因爲延安是戰略要地,能用得上人。

山上的塔,便也叫“嶺山寺塔”,高44米,共九層。最初的建築年代已無從考證,有說是唐代,有說是宋代,反正歷代都曾維修過。時間長了,民間直接稱其爲“古塔”。

至於寶塔的成名,是近代的事情。

1937年1月13日, 中央機關遷駐延安,此時的塔已多年失修,塔中的木梯樓層都被當地人卸走了,幾乎是一座廢塔。

當時物資供應緊張,缺肉吃。一天,戰士們在寶塔山修築防禦工事,休息時去塔內參觀,擡頭一看,塔頂的橫樑上停滿了野鴿子,頓時眼前一亮,不,肚子一響。

到了晚上,大家割了一大堆蒿草,在塔底下點燃。鴿子們正睡着覺,突然被火警驚醒,亂哄哄往起飛,薰死的,撞死的,直往下掉。

最後裝了十幾條麻袋,用七匹馬馱回去,美美地飽食了一頓。

△早期荒山上孤零零的塔

在這期間,寶塔還差點被拆掉。

1938年秋天,在一次防空安全研討會上,有人提出如果沒有這座高聳的塔,敵機可能找不到目標,延安就會免遭騷擾轟炸。

大家一聽有道理,紛紛發表意見,商量怎麼拆除。有的說用爆破,但又沒有那麼多炸藥,有的說可以把地基給挖了,讓它倒塌......

但還沒等商量出好辦法,敵機就飛來了,把延安變成了一座廢墟,房屋幾乎全被炸燬。大家只能分散各處挖窯洞住。

寶塔在不在,也就沒那麼重要了,拆掉的事不了了之。

△延安山間的窯洞

此後的時光,大批知識青年奔赴延安,他們寫詩、唱歌、繪畫,作品中經常出現這個突出的寶塔形象。

久而久之,寶塔就成了革命精神的象徵符號。

1955年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時,寶塔山被作爲2元面值紙幣的正面圖案,進入了全國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深入人心。

而1元幣的圖案是天安門,3元幣的圖案是井岡山,恰是中國革命最重要的三個地方。

如今在收藏市場,一枚寶塔山2元人民幣,價值5000多塊錢。

△少見的寶塔山2元紙幣

1956年,詩人賀敬之重返延安後,以陝北信天游的形式,寫作了長詩《回延安》,滿含深情地詠道:

“幾回迴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這首詩入選小學語文課本,被一代代學生背誦,更增加了對於延安和寶塔山的印象。

還有很多人對延安及陝北的認識,來源於路遙的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

1982年,當延安被評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在《收穫》雜誌第三期,發表了路遙的小說《人生》,講的是陝北青年高加林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的故事。

小說的背景是當時巨大的城鄉差異,人要往城裡走太艱難,所以會背叛初心。而今,這種差異轉化爲貧富差距。

△電影《人生》中的“渣男”高加林

路遙出生於榆林清澗縣,7歲時被過繼給延安延川縣的大伯家,在這片土地上長大,也算是延安人。“文革”時,他投身運動,做過延川縣的革委會副主任。

高考恢復,考大學時,他的志願是北大、西北大學和陝師大,但因爲政治經歷,都沒被錄取。最後,還是故鄉的延安大學收留了他。

路遙對於延安的感情是五味雜陳的,這裡留下了太多的苦難,也有他割捨不了的情感。

後來,他定居西安,但是當寫作時,往往要回到陝北,熟悉的土地能給他充沛的力量。

《人生》這篇小說就是在延安甘泉縣的招待所裡寫的,當時他32歲,滿嘴燎泡,是被菸頭給燻烤的。桌子上擺着整整齊齊的稿紙,地面上卻到處扔的是菸頭、紙團。

他就像黃土高原上勞作的農民一樣,筆就是鋤頭,把寫作當生命,也用生命來寫作。

△路遙

1992年,路遙去世後,埋葬於延安大學的文匯山上。如今路遙墓,也是重要的景點。

對於他生活過的延安城,網上有一個段子《走遍延安,你就讀懂了路遙的<人生>》:

人生就像在延安新城上班,早上必須上坡,日暮西山只有下坡路;

生活就象南橋,有很多路口,都是單行道,不論選擇哪條路都不能調頭;

心情就象中心街,幾乎沒有舒暢過;

事業就像嘉陵橋頭,總有交警,闖吧,沒膽量,不闖吧,憋屈;

理想就像軍分區,知道在哪裡,也常從門前過,就是從來沒進去;

婚姻就像正月十五的延安老城,進出都很難;

活的好的像楊家嶺的窯洞,什麼活都不幹,聲名遠揚,頂禮膜拜,誰都不敢動我一指頭;

活的差的像延河水,一輩子都是低潮,誰想修理就修理。

04

《平凡的世界》開頭,借新任省委書記喬伯年的口,描述了陝西省的地理人文情況:

中間一點“白萊心” ,周圍全是“菜幫子” ,這就是本省大自然面貌的寫照。

白菜心是關中平原,而周圍的地區就是菜幫子,受困於地理條件,發展緩慢,很長的年代裡連溫飽都解決不了。

書中的原西縣,少平、少安生活的地方,就是路遙的家鄉延川縣,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

直到改革開放後,延安憑藉“紅與黑”兩大產業,逐漸改變了經濟面貌。

尤其是最近五年時間,延安的經濟發展很快。2018年,全市GDP首次超過1500億元大關,達到1558.91 億元,位居陝西省第六。

2019年和2020年,都突破了1600億元。而人均GDP能達到7萬元以上,位居全省第3。

也是2019年,延川、宜川兩縣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意味着延安各縣全部脫貧。

△今天的延安市

旅遊業增速強勁,起了很大的帶動作用。疫情前的2019年,延安接待旅遊人數7308萬人,綜合收入495億元,GDP貢獻率達到29.75%。2013年這個數字是11.22%。

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是基礎,延安擁有革命紀念地445處、文物7萬件、舊居140多處,佔陝西省紅色資源總量的72%,遍地是革命的痕跡。

有本地人說:

上了點年級的老人都能給你講幾件毛爺爺、劉志丹、謝子長、高岡的故事,他們都很關心那段歷史,也很關心國家大事,我感覺他們都能進國家智庫。

旅遊業需要借力文化積澱和名人品牌。比如,路遙就是延川的一張名片,在今天的延川縣城,有一條河,上面修了一座超寬的橋,名叫“路遙廣場”。

從延川縣城向西行15公里,還有一個著名的村子,以知青舊址著名。

△延川縣路遙廣場

在解決了貧困問題後,延安依然有着很大的發展空間,許多的短板要補。

知乎上有個問題:生活在延安是什麼感覺?

好的地方是,這裡空氣好,天是藍的,水是綠的。扎白頭巾的老漢在山坡上放羊的情景不見了,因爲植樹造林,有很多放牧禁令。

但也有不少人提到,本地人思想保守,規則意識不強。比如,都2021年了,還有出租車司機拼車、拒載、強行四捨五入的事發生。

至於背後的根本問題,有一個人說的現象,值得思考:

延安人重視教育,陝西的教育資源又集中在西安,故許多延安的父母親們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將孩子送到西安讀書,期盼孩子認真讀書,出人頭地,用知識改變命運。

每週末,延安往返西安的動車上,總有前去探望孩子的父母,週六抵達,週日返回,不辭辛勞,只爲見孩子一面。

想當年,千萬知識青年奔赴延安,當作實現自己理想的聖地,而今本地的青年人,更願意去外地發展。

這不只是延安,而是中國很多地方的共同現象。

時代的浪潮在變,也阻擋不了,但對於一個地方來說,能留住人,纔是希望所在。

離開延安的路很長,回延安的路,也很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