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動員 選舉文化墮落
(圖/本報系資料照)
蔡總統在中二選區立委補選前的黃金週末幫民進黨候選人林靜儀奮力站臺,不過推銷過頭,稱其因「對故鄉的使命感」才參選,「空降變成在地」,馬上被譏爲總統級謊言。不過蔡總統稱「這次補選不只對臺中重要,對臺灣也很重要,臺灣政治文化是否要改變,9日如何選擇就是關鍵。」此言卻是不虛。
只是這次補選,好事看不到,烏煙瘴氣的事卻不少,民進黨集中所有政府資源、親綠媒體、網路風向每日狂打國民黨候選人顏寬恆,即使顏寬恆指控綠媒已成「議顏堂」,NCC仍裝作沒看見;選前倒數幾天,國產署更大動作清查顏家土地,動用國家機器輔選不手軟。如果民進黨可以一再靠這種奧步勝出,整個臺灣的選舉文化將徹底墮落成「潑糞大賽」。
這場選舉成敗,已不是取決於誰比較優秀,而是誰更臭。因爲在民進黨的選戰操盤下,只是要大家看到顏寬恆的臭、惡,連林靜儀是否優秀都不重要了。抹黑潑糞的效果不在於內容是否爲真,而在於真的會臭即可。只要不斷地抹,不斷地黑,三人都可成虎,何況是挾着龐大政府資源和媒體輿論話語權在抹黑。但我們真的希望臺灣未來的選舉文化倒退成如此?
理想的民主選舉應該是選賢與能,儘管臺灣過去的選風也有不堪的一面,但這種潑糞到人格毀滅的手法,這幾年隨網路社羣的勃興而變本加厲。連掀起韓流的韓國瑜都不免自嘆「被政治硫酸毀容」了。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劍橋分析」成爲川普勝選的關鍵,全球政治人物更趨之若鶩。他主要利用網路平臺的個人數據,先以心理統計學瞭解操控對象,再精準投放廣告刺激和改變受衆的政治行爲。多國實際經驗顯示,只要炒熱選戰過程,即可進一步操作選民進行投票。如何「放火」是關鍵,他們濫用平臺取得的數據先將選民分類,鎖定其在意的議題和個性,再利用民衆的憤怒、仇恨或害怕,藉廣告投放不實資訊與爭議內容,刺激選民的情緒。
前劍橋分析業務總監布特妮‧凱瑟提出警告,指未來的選舉只會更糟,而這將是全球民主的危機。她也證實臺灣有客戶購買其服務。臺灣2016總統大選前後,綠營的選舉策略就是利用網路挑動仇恨、恐懼,再帶動風向,甚至進行人格謀殺,劍橋分析帶來的民主危機已降臨臺灣。此外,劍橋分析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在於針對個人偏好投放大量客製化廣告,這需要龐大的經費,誰又能跟掌握行政資源者公平競爭?
有人戲稱民主政治就是「要在兩個爛蘋果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在負面訊息,當然只能在一堆爛蘋果中挑選。劍橋分析引導出的新形態選風正是把「爛中擇一」的理論推到極致。操作仇恨、憤怒、負面訊息來激化選民的投票熱情,不管這些訊息是否爲真,這些情景在中二選區的補選過程中一再上演,去年底的四大公投及2020年總統大選不也似曾相識?而民進黨對此選舉手段卻越發得心應手了。
9日的補選將影響臺灣的選舉政治文化,如果我們真的不希望日後選舉只能成爲負面抹黑潑糞的仇恨動員,理性的選民就應該站出來投票。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