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圳魚梯淤積嚴重 志工相揪疏通
臺東池上圳生態魚道淤積多年,池上20多名志工13日捲起褲管清淤,期盼重現魚羣逆流而上的生態景象。(蔡旻妤攝)
臺東池上圳有國內首座透明觀察窗作生態教育的魚道,然而啓用13年以來,因多次颱風,魚道淤積,魚類消失,20多位志工13日下到魚梯入水口清除淤泥,期盼重現「國寶魚」高身鯝魚逆流而上的生態景象。
志工捲起褲管在魚道入水口清除淤泥,並沖洗魚道教室內觀察窗戶。早年池上圳在卑南溪築堤取水時,河川裡的高身鯝魚等洄游魚類,因無法躍壩而上死傷無數,池上鄉民曾發起搶救運動,進而促成池上圳旁的生態魚道。
然而多年來歷經莫拉克等颱風,魚道逐漸淤積,也影響高身鯝魚洄游;當年設計此魚梯的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便號召當地志工,一同清理魚梯。
志工張天助表示,八八水災時候,向陽那邊的山崩塌下來,因此導致上游的河川約長達2至3年,河水都是混濁,所以魚也沒辦法繁殖。
身爲關山國中教師的志工吳宜周說,看到校內羣組徵求志工,因此就來了,雖然有點累,但大家一起動手將河道淤塞部分清除、水道觀察窗擦拭,做起來很快,目前因爲疫情關係未邀請學生,未來希望結合生態解說等,讓學生們更認識當地生態。
近2年來全臺大幹旱,讓卑南溪河水大減,又被攔截作農業用水,河川基流量不足,嚴重衝擊河川魚類生長。曾晴賢指出,魚類在枯水期會在河川深潭中「度小月」避難,豐水期時就會逐漸恢復,因此魚道的功能需長期維護,否則將不利於魚類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