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太認真」 教授吃播帶火美食考古
張良仁教授一邊吃播一邊談考古知識,受到廣大網友喜愛。圖爲他打卡湯包店。(取材自紫牛新聞)
中國人最早擼的串,出現在寧夏中衛的長樂漢墓;油條爲啥成對炸?因爲南宋臨安攤主替岳飛鳴不平,把秦檜夫婦捏成了「炸檜」...。近日,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張良仁在抖音開設帳號,用輕鬆活潑形式,一邊「探店」一邊講述美食中的考古知識,因「吃飯太認真」在網上火「出圈」。
紫牛新聞報導,張良仁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後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於2014年加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主要從事中國西北和歐亞大陸史前考古。
吃到南京小吃糖粥藕,張良仁講起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藕片湯,由此說到考古中有機物的保護技術;吃到酸菜魚,他介紹酸菜的做法源自《詩經》中記載的「菹」;吃湯包時他追溯了蒸籠近7000年的歷史。從食材到器具、烹飪做法,都蘊含着豐富的歷史知識。
「我飽了,你們呢?有沒有被知識餵飽呢?」張良仁以嚴謹的學者形象出鏡,又隨口說出幽默風趣的話語,深受網友的喜愛,有網友評價短視頻中的他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孤獨美食家』」。
新京報刊登評論指出,從事36年考古的張良仁,一度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之所以選擇破圈而出,因爲他希望藉短影片的火,讓「冷門」的考古知識熱起來,被更多年輕人瞭解、喜愛,吸引更多有志於考古的夥伴投身其中。
評論稱,與單調的文字、繁複的表格相比,用視訊影像傳播知識,用最有趣的方式,播撒知識的種子,也更容易讓受衆接受和喜愛。今時今日,鑽研冷門學問的大家,不僅有坐穩「冷板凳」的定力,也有「炒熱」知識大餐的廚藝。
評論認爲,這樣充滿知識含量的「吃播」,令人耳目一新。此前,胡吃海塞的「吃播」、「大胃王」不僅浪費食物,更是一種自傷行爲,甚至發生了送醫身亡的悲劇。如今,張良仁的走紅,也說明了「知識含金量也能帶來大流量」。讓真正的知識迴歸生活,接上普羅大衆生活的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