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場首次成功養殖大型海藻 每年增碳匯量達2.6萬噸

海洋人工表層藻場設施養殖成功的長莖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俗稱海葡萄)。(水試所提供/李柏澔臺北傳真)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攜手合作首度於國內離岸風場海域成功養殖大型海藻,水試所指出,該項海洋人工表層藻場的建置技術可進一步應用於海洋藻場碳匯,如以離岸風機潛力場址總面積約3084.5平方公里的5%提供做爲海上藻場設施來算,預期每年增加碳匯量1.7至2.6萬噸。

2019年水試所與苗栗外海的國內首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合作多次嘗試海洋人工藻場建置,但均以失敗告終,原因爲藻源需由野外採集難以大量取得、西部海域爲沙泥底致海水濁度高不利藻類生長,以及受颱風或季風掀起的大浪破壞養殖設施等。今年水試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合作,於臺南市七股區的水試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建置陸上藻類量產設施,生產充足得穩定馴化藻源。

水試所副所長葉信明受訪表示,在7月投放的長莖葡萄蕨藻(海葡萄)成功養殖後,8月再加布放粗龍鬚菜、可食龍鬚菜、穗狀魚棲苔、及粗硬毛藻等本土常見且具經濟價值的大型藻類,均順利持續生長增重,爲國內首度於離岸風場海域成功養殖大型海藻,顛覆過去認爲位於亞熱帶臺灣的周邊海域因夏季高水溫及貧營養鹽的海洋環境,無法養殖大型海藻的觀念。

葉信明說明,海洋碳匯在未來「碳權」與「碳交易市場」扮演重要角色,如以離岸風機潛力場址總面積約3084.5平方公里的5%提供做爲海上藻場設施來算,預期每年增加碳匯量1.7至2.6萬噸。如進一步建置於我國領海6.5萬平方公里的1%,預期每年增加碳匯量約650至975萬噸。

葉信明說指出,若漁撈漁民轉型爲海藻養殖,不但能解決當地漁民作業海域縮減及部分漁法轉型的議題,採收的高經濟藻類能販售予食品、化粧、醫藥及工業等行業,便能增加國內藻類利用自主化,除可進一步取代海藻的進口量,也能提升漁民經濟收入,假如當初選擇養殖魚類,一旦量多就會導致漁價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