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共學 累積5萬2560位師生參與
教育部次長範巽綠今天主持108學年「城鄉共學、幸福共好」大會師記者會。(林志成攝)
教育部自105學年開始辦理城鄉共學夥伴學校計劃,每學年補助學校辦理實體共學課程交流及虛擬網路設備,迄今共入選219校次,參與師生總數高達5萬2560人次。
今年入選夥伴學校的二大特色,一是多年入選學校帶領剛入選的學校並結盟,另外除了過往常見的2校組合,也出現像花蓮縣誌學國小、臺北市木柵國小等6組3及4校的組合,透過共同備課、課程研習,讓教學更加豐富、有趣,學生更在定期交換學習心得下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教育部今天舉行108學年「城鄉共學、幸福共好」大會師,次長範巽綠及國教署署長彭富源等人共同參與,全國25組57所城鄉學校齊聚一堂,宣示彼此「心心相印、團結一心」,透過相互觀摩與交流,讓城鄉學生相互瞭解,學習彼此優勢。
教育部表示,本計劃每年編列約1200萬元,每校最高補助25萬元,其中20萬元補助夥伴學校交流所需旅費、車資、住宿費及製作共學教材的材料費、印刷費,另5萬元補助充實虛擬網路直播設備。
連續3年入選的高雄市甲仙區甲仙國小,以在地特產「甲仙芋頭」爲題材,發展出自然生態、食農教學及在地人文歷史文化的共學課程地圖。今年與首次入選的臺北市中山區懷生國小締結夥伴學校,融入懷生國小英語教育,拍攝英文微電影的方式介紹在地特色,受到各校矚目。
此外,甲仙、懷生二校師生定期互訪讓學生的視野更寬廣,懷生學生可體驗有別都會地區的甲仙田園風光、歷史文化,甲仙學生則可體驗城市交通與科技生活步調。
臺東公館國小、臺北市萬興國小及臺南市樹林國小過往與新加坡中小學進行沙畫、攝影的課程交流,今年更加入與日本仙台地區的中小學進行茶類、陶土文化的交流,充分展現出共學課程的多元、國際化發展。
範巽綠表示,城鄉共學夥伴學校計劃秉持「平等互惠、全員參與、虛實共用」的原則,在這樣的設計與推動下,突破都市與偏鄉地區空間上的限制,透過校際間分享與學習的方式,促進城市與偏鄉資源能相互交流,追求真正「幸福共好」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