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客流不斷下降 公交軌道融合需要政策和資金支持
本報記者 路炳陽 上海報道
當前全國公共交通客流逐年減少,2020年至2022年受疫情影響減少更加明顯。雖然2023年常規公交客流量有小幅增長,但也只達到了2019年常規公交客流量的67%。2024年12月18日,在中國智慧公交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作出上述表示。
陸化普以北京和深圳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舉例稱,在2012年北京地面公交出行分擔率爲19.58%,之後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9.80%,而同期軌道交通出行分擔率從2012年的12.10%增加至2023年的15.50%;深圳亦如此,2010年和2023年地面公交出行分擔率分別爲40%和15%,同期軌道分別爲1%和27%。可以看出城市公交在近十年來,出行分擔率呈大幅下滑態勢,而軌道交通均有所增長。
就公交客流與分擔率下降的原因,陸化普總結稱,首先是城市軌道交通里程增長迅速,2023年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是2010年的7.1倍,軌道交通逐步優化、加密、成網致使客流快速增長。
其次,電動自行車在短距離出行上具有較大沖擊力。當前全國電動自行車規模超過3.5億輛,近十年增加了94%,成爲公交客流轉移的重要替代方式。
再次,小汽車增長迅速,千人機動車保有量2023年比2010年增長了1倍。
最後,網約車、拼車等新模式及其價格補貼也減少了公交優勢,進一步擠壓了公交出行羣體。此外公交服務水平、服務質量等方面不能適應乘客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高品質需求,比較優勢差距加大,也是公交客流量下降不可忽視的原因。
就當前公交面臨的新變化和挑戰,陸化普以重慶經驗介紹稱,重慶通過一站一調研、量化分析,供需精準匹配優化開通線路等增加客流量。
他舉例稱,重慶劉家坪軌道站開通後,每天進出站軌道客流約2萬人次,但同期發現公交接駁僅約200人次,大量客流被“黑車”消化,通過詳細需求調研與供需匹配分析,新開一條長2.9公里的小巷公交環線,接駁公交客流提升到每天約5000人次,成爲重慶公軌換乘客流排名第二的站點。
除重慶外,廈門公交“六進”,也爲公交與軌道兩網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鑑。陸化普介紹稱,所謂“六進”就是以公交微循環的形式進“小區、園區、學校、醫院、商圈和企業”。“六進”服務填補接駁周邊地鐵、BRT站點的“最後一公里”公交線網薄弱區域。
截至2024年6月,廈門已開通13條公交“六進”線路,對比開通首周,其中6條新增線路日均公交客流量增長了52%,7條調整優化線路日均客流量增長了45%。
就公交與城市軌道交通兩網融合存在的問題,蘇州市公交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迪表示,軌道交通逐漸成爲公共交通主體,兩網融合需要政策、機制、資金和技術的支撐。
吳迪稱,在軌道交通成網後,蘇州也正在面臨常規公交被軌道交通反超的問題。2021年蘇州軌道客流首次超過常規公交,軌道交通主體地位逐漸凸顯。他表示,當前常規公交吸引力不足,服務模式與資源能力存在矛盾。吳迪稱,目前蘇州公交線網存在覆蓋面廣,導致資源分散,部分線路發車間隔大的問題,同時,體制、機制不完善導致部分低效線路退出困難。
吳迪提醒道,要差異實施策略,在線網優化中要審慎推進。他表示,現在有一種觀點,軌道交通開通以後,只要跟軌道重複超過5站的公交線路都要進行調整和終止。“這是不科學的。”他說。
吳迪表示,有些線路雖然與軌道線路走向上有重複,但在服務羣體及服務半徑上有差異,不能簡單採取斷線或終止運營等措施,要根據客流情況,分類優化。“公交客流不同於其他,線網撤了客流也就散了,想恢復也不可能了,乘客有自己的選擇,我們在調整線網時就一定要慢半拍。”他說。
就當前公交客流不斷下降,城市公交發展如何破局的問題,此前也有多位專家表示,公交優先必須堅持,不能因爲客流下降而減少城市公交服務。
在2023年6月15日召開的2023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平行論壇——“國家公交都市創新發展高峰研討會”上,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偉表示,城市公交發展過程中,政府主體責任有待進一步夯實,提供足夠的城市公共交通供給服務需要相應的財力、物力支持。目前很多城市還沒有建立起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長效機制,公交優先發展理念落實還有待於進一步到位,尤其是在相應的公交資金保障、土地、用地保障、路權保障、票價體制、補貼體制和公交成本規制之間科學合理的聯動機制怎麼建立,還在不斷的探索之中。
在周偉看來,城市公交是公益性事業,一定是政府的主體責任。但是主體責任的履行要在財政的可支持性、票價的合理性,以及服務的有效性之間聯動,達到平衡,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目前,這部分缺乏規範性流程和相應評估方式。
(編輯:杜麗娟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