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應該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隨着我對教育的研究深入,我越來越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成功的教育應該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應該就能明白了。

你是不是經常跟孩子說“要努力學習,將來才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或者是跟孩子說“先把正事搞完,再玩不好嗎”……這些話你如果仔細分析一下的話,你就會發現,你其實在跟孩子講道理,而這樣的教育就是一種理性的教育。

父母通過跟孩子理智的分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讓孩子基於理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只要孩子不是傻子,只要孩子有點智商,那孩子經過理智的邏輯判斷就知道父母說得是對的,就會接納父母的道理。

但是父母也發現了:這樣的教育效果並不大,不能說完全沒效果,但至少效果無法讓父母滿意,因此父母總是會批評指責孩子“屢教不改”。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屢教不改”的情況,就跟我今天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有關,因爲你父母採用的教育是理性的,因此也就註定無法達到一個好的教育效果。

人是受本能驅使的

爲什麼說理性的教育註定無法取得一個好的結果呢?原因很簡單,因爲人的行爲是受本能驅使的,而不是受理智驅使的。

當父母的教育是基於理智,跟孩子講道理時,調動的也將是孩子的理智。你跟孩子分析學習的重要性、手機的危害……如果孩子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而是認真的跟父母一起分析的話,那孩子做出判斷肯定是基於理智,因爲他從本能上肯定是不想學習、喜歡沉迷手機的,所以你纔會從理智上跟他討論,期望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做出調整。。

也就是說,當父母基於理智教育孩子之後,孩子得出的結論(學習更重要、手機危害很大等等)都是基於理智判斷的結果,那接下來驅使孩子去努力學習、放下手機肯定也是基於理智。

問題是人更多是受本能的支配,而不是受理智的支配。儘管孩子從理智上認爲學習很重要,他也應該努力學習,但是本能上卻依然是排斥學習,因此這時就需要他們用理智壓制自己的本能,逼着自己去學。但理智肯定是戰勝不了本能的,因此最終理智就會敗下陣來,於是孩子就顯得屢教不改了。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那如何讓孩子真正的去努力的學習呢?只能是基於本能,讓孩子從感性上喜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