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研發腹部電腦斷層系統 助癌友掌握肌少症狀
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與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合影。(國科會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爲推動我國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國科會於2020年啓動「臨牀資料庫與AI之跨域開發及加值應用計劃」,3年來不少學校已累積相當的研發成果。其中,成功大學研製的「腹部電腦斷層身體組成定量系統軟體」,特別有助於癌症病友在進行化療療程後,能回覆較多核心肌羣量,該系統已在成大醫院使用,可爲患者擬訂更個人化的醫療方案。
許多文獻已證實,身體組成與癌症預後高度相關,而癌症病友于化療階段肌肉量、肌肉密度、脂肪等會明顯減少,絕大多數由醫師主觀判斷。
成大醫院臨牀創新研發中心主任蔡依珊醫師表示,肌少好發於癌症病患,且高齡、疾病與治療均會加重肌少,發生率爲11-74%。當肌少或肌肉脂肪變性發生,常發生化療劑量限制性毒性,需減低抗癌藥物的同時,更會影響治療成效。
爲精準掌握癌友于化療後的肌少症情況,成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在2年前匯聚醫學、理工、電資等專業領域,成功研發出「成功大學腹部電腦斷層身體組成定量系統軟體」,已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查驗登記、取得醫療器材軟體(SaMD)上市許可。
成大指出,傳統的半自動商用軟體定量(Slice Omatic)每張影像處理平均耗費20分鐘,成大團隊利用AI模型作腹部肌肉與脂肪的定量切割,數秒內即可成功推論成果。不僅能快速有效地幫助醫師掌握病友肌羣肌肉量及密度,也可讓病友瞭解自身的肌肉健康狀況,做爲後續追蹤比較及加強營養提升之依據。
蔡依珊提到,目前全球尚未對核心肌羣強、弱或多寡訂出一致的標準值,成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利用成醫健康族羣資料庫,梳理出近5000份健康族羣腹部電腦斷層,以「成功大學腹部電腦斷層身體組成定量系統軟體」初步建立起臺灣本地健康肌肉量標準值。
蔡依珊說,依此常模數值可與同種族、性別以及年齡的族羣客觀比對,精準定義是否落入肌少族羣,原本只是醫師用來追蹤病程的腹部電腦斷層,現在可以加值定量出病友的身體組成,開啓精準營養契機,提供更多積極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