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德】聶衛平說:70年代,我下棋也很嗜殺,但一碰到他就軟了

陳祖德

中國棋院首任院長陳祖德,1944年2月19日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是小說《祖國高於一切》的作者陳祖芬的弟弟。他自幼就表現出圍棋方面的天賦,尤其師從圍棋前輩顧水如、劉棣懷等人後棋藝大增,1961年進入國家集訓隊、先後三次獲得全國個人冠軍。

1963年和1965年,陳祖德受先(每局均執黑)和分先(雙方交替執黑)分別戰勝日本杉內雅男九段和巖田達明九段,打破“日本九段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爲第一個在中國擊敗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國人。

1965年中國圍棋代表團訪日期間,陳祖德推出圍棋新型佈局,取得巨大反響,該佈局後來被圍棋界譽爲“中國流”,陳祖德稱爲“中國流佈局”的創始人。

香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曾拜陳祖德爲師。圍棋國手聶衛平談到陳祖德時這麼說:“70年代我的棋也很嗜殺,一般的棋手都不在話下了。但一碰到陳祖德我就軟了,因爲他比我更強大、更兇猛。我碰到他,就像棉花遇到了鋼板。”

2012年11月1日,陳祖德大師因胰腺癌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值其忌辰,如去選摘他2007年4月16日在《光明日報》社的演講“圍棋與東方智慧”的部分內容,以志追思。

作爲一代大師,陳祖德眼中的圍棋,有非常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棋盤的中央是太極,棋子的黑白兩色表示陰陽;圍棋的棋子、棋盤又有“天圓地方”的思想,棋子是圓的、即所謂“天圓而動”,棋盤是方的、即所謂“地方而靜”。還有,圍棋棋盤有361個交叉點,就表示我國傳統曆法中的農曆一年爲361天;棋盤分爲四部分,就是四季,每部分有90個交叉點、就代表一個季度有90天……

顧水如和陳祖德

陳祖德年輕時

包括圍棋對弈的勝負也都體現着中國文化。其他的棋類,往往都是贏者通吃、輸者被斬盡殺絕,或者“將帥”被殺死、“旗幟”被拔掉。但圍棋不是這樣,贏一目也是贏、贏半目也是贏,無須斬盡殺絕。這裡面就有我國傳統文化裡的和諧、中庸思想。

千百年來,爲我國圍棋界廣泛推崇的、唐代王積薪提出來的“圍棋十訣”,則完美詮釋了中華文化中的棋道、和做人之道,即所謂“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第一、不能貪勝。

贏半目和一目半都是贏,就可以了;你明明只能贏二目,卻非要大贏二十目,那就貪勝、不明智了。中國的中庸思想就是這樣,適可而止,不能過度,幹什麼事情、一貪就壞。

第二、入界宜緩。

侵犯到人家那裡去,不要着急,慢慢地來,不要急於侵犯人家。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反倒可能害了自己。

第三、攻彼顧我。

進攻人家要顧到自己,盲目去攻、自己到處都是破綻,這種攻是不行的;自己沒有破綻,才能去攻人家。匹夫之勇不可提倡。

第四、棄子爭先。

你棄子才能爭先,要搶先手,就要付出代價的。什麼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世界上好處都給你得全?沒有的事兒。不僅是下棋,做人就是這麼做。

第五、舍小就大。

你要大的,就要舍小的,連小的都不能損失,那是不行的。一個人幹任何事情就要有得失,人的一生最後總結得比失多一點,就成功了。

第六、逢危取棄。

碰到危險你就放棄,不要抱住不肯放。

第七、慎勿輕速。

什麼東西都不能太快,輕舉妄動是不行的,幹什麼事情也是如此,做人要謹慎小心,兢兢業業。

第八、動須相應。

你的行動要有照應,不要單幹,蠻幹更不行,下棋也是這樣。

第九、彼強自保。

人家強了、你就得保,人家很強大、你還盲目地攻擊人家,是傻瓜。

第十、勢孤取和。

勢力弱時,應直面現實,靈活地“取和”,這說是一種有準備的、積極主動的抵抗手段,包括對方如果堅持“不和”的話,自己也有預先準備的反擊手段,這樣才能確保“取和”成功。

陳祖德和前妻鄭敏芝、兒子陳一秋

陳祖德和妻子夏彩娟和孩子

大家分析一下:上面的“圍棋十訣”裡,是不是每一條都不僅僅適用於下棋,而且還可用於經商、從政、治學……等等?

當然,更可應用於戰爭。據史料記載,毛主席也曾是圍棋愛好者,井岡山時期,他跟朱總司令下棋,紅軍戰士還給他刻個棋盤。在他的《論持久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中,都曾用下棋做例子來講述相關道理。

美國耶魯大學斯哥特鮑爾曼教授在他的文章裡,更是從圍棋的角度來解釋毛主席的戰略,說毛主席是利用圍棋的原理帶領中國共產黨打贏了戰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