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和趙靈敏激辯:年輕人應該創業還是打工?

5月11日,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與資深媒體人趙靈敏進行直播對話,一起探討關於技術創新的話題,本文爲直播文字實錄的第二部分:

主持人:現在我們直播間裡有很多網友在提問,不少人希望兩位老師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年輕人是應該加入大公司工作,還是去做一個創業者?

陳志武:我覺得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家庭條件允許,一輩子還是要去做一些創業的嘗試,不管最後成功還是不成功,都要去試一試,給自己帶來關於人、關於社會、關於技術、關於商業等方方面面的新認知,新體驗。

我自己創業過至少兩次,這讓我這個做經濟學研究的人,跟其他經濟學家對商業、對市場的感受不同。比如,以前每個月領工資的時候,從來就不會去想給我發工資的錢從哪裡來?一旦自己做老闆以後,你每個月都在想下個月的工資從哪裡來;如果沒有收入,你就會擔心關門的壓力;如果關門的話,怎麼跟追隨你的員工交代?等等。

趙靈敏:我覺得沒有一種人生道路是適合所有人的,還是要看個人的具體的情況。如果你家裡條件不是那麼好,你可能現在還是要做那些很快能夠賺錢的事情;有些人性格喜歡按部就班,那就做公務員或者去打工。

我自己現在身處創業之中,深切感覺到創業並不是適合每個人,它對一個人的心智、綜合能力、抗壓能力考驗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你有條件,可以做一些嘗試,但不要從衆。瞭解你自己、你的性格特點、你所擁有的稟賦和資源,把這些想清楚再做選擇纔是比較理性的。

陳志武:我希望年輕人把握好自己的興趣,這是最重要的,只要你自己按照興趣做事,外面發生什麼,其實對你的影響是比較小的。

我自己基本就屬於這種情況,從小學以來,一直都是好奇心驅動,我1990年在耶魯讀完博士,去了威斯康星大學教書,然後再換到俄亥俄州立大學,之後又再回到耶魯做教授,到現在,其實我從來不是把到哪個大學、發表多少論文、出版多少本書,作爲我人生的具體目標,而一直受好奇心驅動。這樣反而能做出更多、更與衆不同的成就。

如果你在追求自己的興趣,就不一定在乎其他身外之物。

趙靈敏:所以您做學問更多的是從個人的興趣和喜好出發,後來的成就是自然的結果,而不是說一開始做這件事我就想要它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

剛纔講到中美創業的不同,我覺得至少有一個不同:在國內你跟很多人去聊他爲什麼要創業?他想象的終點往往是過幾年我要上市,後面的事他就不怎麼想了。但是在美國,相當一部分人創業,是要替人類解決一些問題,這種意識他們還是要更強烈一點。

這個就是我一直要說的,我希望我們這個社會能出更多特立獨行的人、純粹的人,因爲感興趣爲了追求真理而做一件事,而不是因爲它有什麼好處。

熱門的專業和領域一直在變化,想用今天的認知爲未來幾十年做好規劃是不太可能的,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做事,才能真正以不變應萬變。有時候你的初心是無用,可能最終能達到一個最大的有用,你抱着一個非常功利的目的,反倒不見得能得償所願。

在未來,算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可能很快就會讓今天有用的東西變得沒用了,而一些現在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可能纔是未來最大的一個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