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國軍風紀不差 但臺胞仍覺得不行

傳記文學747期《一九四五年 臺灣收復初始的軍紀》

二戰後期,中、美、英三國領袖舉行的開羅會議,確定臺灣由中國收復。國府之後在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七日,於重慶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以下簡稱「臺調會」),從事接收計劃的擬訂、幹部訓練、臺情蒐集等準備工作,並且由嫺知日情的陳儀擔任主任委員。二戰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勝利,國府在當月二十九日,任命陳儀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下簡稱「長官公署」)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以下簡稱「警備總部」)總司令。兩者分別是省內最高的行政機關與軍事機關,陳儀爲臺灣政軍的最高負責人。

談到國府對臺灣的接收,坊間普遍的認知是:最初登陸的國軍,服裝不整、肩挑擔、履草鞋,使歡迎的民衆頓失所望。而長官公署予人的印象是遙遠而陌生的,甚或帶有幾分神秘色彩,因爲其自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掌理臺政起,到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改組爲臺灣省政府,時間不滿十九個月。至於陳儀與他主持下的臺灣政軍,予人評價大致是低劣的,概括爲:物價飆漲、官員貪污、軍紀敗壞、效率低落等。臺灣且在此期間,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造成民衆傷亡,事件撕扯省籍情結,影響直至今日。陳儀而後在擔任浙江省主席期間,因策動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停止防禦工事,與中共講和,事發遭國府槍決。

史料檔案中的陳儀,在主持臺調會伊始,就展現其治臺首重教育,及去日本奴化政策,施以中國文化及三民主義的一面,他主張以人民福利爲前提,目標在使臺政辦得較日據時期好。他重視效率,臺灣的接收從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日開始,在其「行政不中斷,工廠不停工,學校不停課」的三項原則下,歷時四個月完成。

臺灣收復之初,憲兵僅駐有一團兵力(番號第四團),依據曾任團長的高維民事後回憶,當時軍人在社會上的表現,是讓人詬病的。但是同一時期中,陳儀多方整飭軍紀、協助在海外的臺兵返籍、各地駐軍對民衆教習國語、舉辦軍民座談、節米賑濟貧民以度糧荒也是事實。筆者依據史料,就陳儀當局在臺灣收復初始之於軍紀,作所論述。

七十軍是在十月十七日於基隆登岸,中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褚靜濤在其著作《二二八事件研究》一書裡寫道:

接管臺灣軍事的國軍達兩萬人。在基隆登陸者爲七十軍陳孔達部,由福建保安團改編,估計臺灣十月天冷,官兵俱着新棉軍裝,準備禦寒,不料抵臺天氣炎熱,於是部隊步行前進時,羣將軍裝脫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腳穿草鞋,步伐零亂。兩旁民衆觀者如堵〔睹〕,嘖嘖稱奇,以爲如此部隊也能打敗日本人,引起誤會。

然而,由中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央電視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等機關聯合攝製的《臺灣·一九四五》影片製作組,引用美國國家檔案館檔案影像顯示,七十軍在基隆港登陸時,官兵衣着整齊,精神抖擻,端槍下船時,步履矯捷。影片中,有當時的士兵華宣恩敘述,他們穿的是膠鞋。

深研褚靜濤所述:「於是部隊步行前進時,羣將軍裝脫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腳穿草鞋,步伐零亂。兩旁民衆觀者如堵〔睹〕,嘖嘖稱奇」,講的應該是登岸後的行進間。爲了重建當時的場景,讓我們看:《臺灣·一九四五》影片中,另一位當時的士兵林精武怎麼說:

當天下午,火車送我們到臺北市,下車以後在火車站集合,成縱隊走到孔廟,沿途老百姓歡天喜地,老的都笑,少年的都在跳,每個人都喊萬歲。那國旗呀!一路都是,歡天喜地的歡迎。

由於省營的《臺灣新生報》當時尚未創刊,我們參考《民報》十月十八日頭版標題:「萬人空巷歡聲雷動·抗戰壯士安抵臺灣·第七十軍由基隆登陸」、「紀律嚴正和愛可親·前進指揮所發出佈告」、「基隆全市若狂」。報導裡敘述:七十軍在十七日下午抵達基隆港,三時開始登陸,碼頭擠滿了歡迎的人潮。官兵搭乘的火車抵達臺北火車站時,受到羣衆熱烈歡呼,「國軍降車後,步武堂堂進至車站前,公署及警備總司令部要人、市內各界人士、三民主義青年團及學生聯盟學生等,皆整立歡迎」。

次看《臺灣新報》在十月十八日的頭版標題:「步武堂堂意氣沖天·國軍昨日抵臺」、「百戰不磨一騎當千·精強無比鎮守南邊·歡迎之萬衆、感激欣然」。報導裡,還刊登三張照片,分別是部隊行進、軍長陳孔達在艦橋上,對歡迎的民衆致意、陳孔達在碼頭對民衆致謝辭。次(十九)日的頭版標題是「簞食壺漿扶老攜幼·卅萬居民夾道歡呼·國軍堂堂進入臺北市」,報導裡有:「千百貔貅,從後隨行,步武整齊,軍容嚴肅,卅萬市民夾道歡呼,五色彩紙迎風飛舞,頗爲極盡一時之盛雲。」所附三張照片,分別是七十軍進入臺北市、陳孔達對民衆致謝、七十軍列隊。照片裡的兵士,軍容壯盛,穿着整齊。兩份報紙不具官媒宣傳義務,堪與錄影內容及當事人回憶相互印證。

再依情理判斷,七十軍在啓程當天接獲的訓令,可謂完全關乎軍紀,部隊由軍長陳孔達率領來臺,同行尚有警備總部參謀長柯遠芬及長官公署人員,官兵自登船、啓航、下船、登岸,過程盡在陳、柯眼裡,其等當不至與陳儀的旨意相反,任由「羣將軍裝脫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腳穿草鞋,步伐零亂」。

又十月十七日已近深秋,紀錄影像裡,基隆港歡迎的人羣中,團體代表多穿西裝或整齊服裝,個人則穿長袖上衣(依情理,尚有內衫),下着長褲或及膝短褲,此與時令相稱。登岸兵士當無流汗及赤膊以對之可能。影片中確有挑擔情形,惟此係部隊當時,對於輕便的糧秣軍品普遍之攜帶方式,挑擔兵士衣着整齊。至於「兩旁民衆觀者如堵〔睹〕,嘖嘖稱奇,以爲如此部隊也能打敗日本人,引起誤會。」此言倘真,當系民意之集合反映,褚靜濤氏在書中,未註明前稱赤膊、草鞋等軍容低劣之出處,其論據位階當屬傳聞。且坊間迄未發現有任何照片可資佐證。綜上分析,筆者主張檔案影像、當事人敘述及兩報報導爲可信。

再談第二批來臺部隊六十二軍一部六千餘人,由軍長黃濤率領,於十一月十八日在左營抵臺情形,部隊於當天午後四時半進駐臺南市,《臺灣新生報》在二十二日報導:

此間市民昨日〔筆者按:十八日〕竟日集結車站,歡迎國軍,入夜彩牌燈火輝煌,料理館多貼八折優待國軍就餐字句,臺南各地且已紛紛成立軍民合作社,替代國軍採買副食及各項必需品。

具代表性人士對當時軍紀的述說

前述陳儀當局與駐地部隊之於民衆,其用心不可謂不良善,至於軍人在社會上予民衆的觀感如何呢?我們先看陳儀本人怎麼說:

日本軍人知道軍人需要人民的愛護,所以對人民極有禮貌……在臺灣的日軍軍紀也良好,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的軍隊到達臺灣,雖然我們自己已經認爲軍風紀比較算是不差,但在臺灣同胞的心目中還是覺得不行。我們內地因爲軍事設備欠周,軍隊向人民借房屋住,借傢俱用的事是常有的,日本軍隊的設備比較好,平常不向民間借用房屋傢俱。這次我們軍隊到臺灣,設備也比內地好,但是因爲以往的習慣,還是有向人民借東西的,有時且和人民爭執,不但士兵如此,官長亦然。(四之一;摘自《傳記文學》2024年八月7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