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淑婷慶幸被照顧 居家生產很溫柔

諶淑婷(下方躺臥者)在先生、助產師和家人朋友的陪伴下選擇居家生產,「很開心,像個生產派對。」(本事出版提供)

臺灣早年孕婦多由助產師接生,如今孕婦生產幾乎都送醫院,剖腹生產率更高達3成,醫療介入似乎與生產過程密不可分。曾任記者的諶淑婷,選擇居家生產,由助產師在家接生,打破生產一定是血淋淋,要減緩痛楚只能靠醫療的迷思,日前完成《迎向溫柔生產之路》一書,記錄這段歷程。

想到生產過程,她開心的說,「這是我和寶寶的第一次合作闖關。」諶淑婷發揮記者追根究柢的精神研究生產的多元選擇,才發現社會上非常缺乏關於懷孕、生產和哺乳等知識,大部分的產婦是照醫院的安排走,只要母子均安,什麼都好。

「產前教育完全缺乏,產婦只想乖乖把一切交給醫院,不瞭解生產過程,卻可能對坐月子中心和嬰幼兒用品研究透徹。」

諶淑婷表示,溫柔生產這個名詞,是指無論選擇居家或醫院,要用最適合媽媽和寶寶的方式生產,當然也「不代表醫院生產就一定不溫柔。」

諶淑婷4年前準備生產,和家人、助產師與醫院的多方討論,決定居家生產,做好各種計劃,萬一有狀況也聯繫醫院預備,「事實上,劇痛來襲時,我也哀號着,想着爲何不選擇醫院生產,賞自己一針減痛劑?」但因爲事前已經學過各種舒緩疼痛的方式,加上助產師的鼓勵,讓她決定慢慢在家中完成生產。

「那天,除了我先生,還有值得信任的助產師,還有幾個親戚朋友都在。隨時有人幫我擦汗,遞上水讓我潤喉,我很高興自己真的被好好的照顧着。孩子生出來後,氣氛就像個生產派對,很開心。」

諶淑婷回憶,高中護理課時看過的生產、墮胎等影片,總給人很痛苦、很可怕的印象,「我很怕痛,以前都覺得我要生一定要打無痛!」沒想到她採訪工作中偶然接觸到居家生產,「當時的受訪者卻說,生產是他們生命中非常美好的經驗。」

諶淑婷也認爲,婦產科的醫護人員和助產師並非對立的兩面,而可以互相協助。例如在瑞典,除非是需要剖腹產或高風險的產婦,纔會由醫師負責生產,9成產婦都是由助產師接生。因爲產科人力不足,日本近年也積極發展助產師生產照護制度,在醫院中醫師會和助產師分工合作,也有獨立於醫院外的助產院,讓產婦有多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