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生院士:行業大模型算力需求僅爲通用大模型千分之一,醫療AI大有可爲

陳潤生院士:大模型及其思考(來源:本站科技報道)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2024本站未來大會》專題報道

12月14-15日,"2024本站未來大會"在杭州舉行,主題爲“看智能,見未來”。本次大會由本站公司主辦,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數字經濟局)、杭州市商務局、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指導。大會包括人工智能論壇、智能汽車論壇、出海論壇等,衆多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和行業精英人士匯聚,分享當下最熱門的人工智能趨勢,智能汽車未來和中國企業出海方法論,在思想碰撞中捕捉全新的時代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潤生髮表演講,演講主題是《大模型及其思考》。陳潤生在“本站未來大會”上表示,2024年諾貝爾獎罕見地將物理獎和化學獎都授予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凸顯了該領域的重要性。他強調,大模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尤其是在多模態數據融合方面,能夠整合電子病歷、影像數據、基因組數據等複雜信息,這對於理論生物學家來說是一個難題,但大模型的出現提供瞭解決方案。他提到,大模型能夠助力腫瘤影像、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並且能夠整合中醫的望聞問切數據,驗證中西醫結合的優越性。

陳潤生還提到,儘管大模型需要大量算力和資源,但專業行業大模型的需求可以減少到普世大模型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使得生物醫藥大模型成爲可能。他透露,他們團隊構建的生物醫藥大模型名爲“靈樞”,即將與公衆見面。此外,大模型的出現引發了關於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類智能的討論,以及硅基智能體是否會超過碳基人類個體的數量,這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是深遠的。

陳潤生還提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在科學領域引起震動,也引起了社會結構的思考和應對。例如,歐洲出臺了《人工智能法案》,全球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人工智能發展制定了法規。他認爲,當前最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引導人工智能體進行原始創新工作,以及如何將人工智能與非編碼RNA研究結合起來,開啓生物領域的新原始創新。他強調,儘管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理論基礎仍需從基礎上進行思考,當前的神經網絡模型仍然是不透明的、不可解釋的。

最後,陳潤生用一張生理學家的試驗結果圖結束了報告,展示了兒童腦神經結構的時空複雜度隨知識增長而增加,這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複雜系統相比較,引發了關於碳基和硅基智能體未來發展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