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浩》亟待兩岸重開機

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紀念「馬習會」的意義是鼓勵舉行「蔡習會」,因爲見面就不用擔心兩岸會打仗。圖爲2015年11月7日舉行的「馬習會」。(本報資料照片)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習馬會,長達81秒的「世紀之握」, 衝破兩岸交流形式的最後束縛,實現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直接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會晤中,兩岸領導人共同書寫了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都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的政治基礎;都視致力於中華民族復興爲兩岸的共同使命;都認爲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彼此的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不應成爲干擾兩岸交流合作,傷害同胞感情的因素。

2015年,國民黨歷經2014年九合一選戰失敗,馬英九辭任黨主席,各項民調顯示2016大選藍營選情堪憂,臺灣面臨變天,兩岸關係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在這個時空背景下舉行習馬會具重大意義,正如習近平致辭所言:「兩岸關係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爲我們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爲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不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開創和平安寧的生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共享美好的未來。」

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推行倚美抗中拒統謀獨的兩岸政策,兩岸官方溝通互動機制當機停擺。去年香港的修例風波、今年爆發的新冠疫情、近期在美國大選中爲拚連任的川普狠甩「連環臺灣牌」,使民進黨當局更有恃無恐,一面不斷加碼對美軍購,企圖以武拒統謀獨,一面利用執政機器對臺灣民衆進行全方位洗腦,製造寒蟬效應,使島內反獨促統聲勢和力量日漸式微;而大陸方面一連串針對臺獨分裂勢力做出的反制和警示動作,則被視爲要「吞併」臺灣的「文攻武嚇」,乃至到了要討論是否進入「準戰爭狀態」的嚴峻局面。兩岸關係又一次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

眼下美國總統大選即將塵埃落定,無論是川普還是拜登獲勝,都無法改變中美結構性矛盾因素,但臺灣牌或將隨美國選戰的結束而貶值,臺美關係或將降溫。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重申 「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方針,表明大陸對臺大政方針沒有變,而推進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必然要繼續堅定反對臺獨,促進兩岸交流融合。

兩天後蔡英文在國安高層會議上表示:「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是兩岸共同的利益;兩岸雙方應本於相互尊重、善意理解的態度,共同討論和平相處之道、共存之方;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兩岸之間有意義的對話。」蔡的講話是否預示臺灣將務實調整兩岸政策?人們拭目以待。但要促進兩岸之間有意義的對話,除了相互尊重、善意理解的態度之外,更需要一個共同的政治基礎,這就是5年前兩岸領導人共同寫下的最大公約數,而兩岸根本大法中規定的「一箇中國」,就是這個公約數的核心要義。至於九二共識,或許是國民黨發明的名詞,民進黨恐有拾人牙慧之嫌至今不願承認,但以中國文字之豐富,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民進黨人就不能從中找出一個符合這個公約數的名詞來嗎?是不爲,非不能吧?

臺灣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在於兩岸是什麼關係。當年蔡英文爲李登輝設計「特殊國與國」的關係;辜寬敏則說是「兄弟之邦」,表面有 「兄弟」之意,實爲「兄弟之國」;馬英九基於三不理念,勉強講出「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習近平則當面對馬英九說兩岸「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可惜這句話的深刻意涵,似乎至今仍未被臺灣藍綠兩黨所領會。

其意應爲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務實處理,也對後續的臺執政當局釋放出善意:只要認同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國家,在國家內部,兩岸可以擱置主權歧見,平等相待,和諧共處。這次兩岸領導人不稱官銜互稱先生,平等互動就是成功例證。正如時任臺立法院長王金平所言:「習馬會是歷史性的一刻,不僅開啓兩岸新局、兩岸互動的全新里程碑,相信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制度也因此建立起來,未來不論是誰當臺灣地區領導人,都可以遵循應用。」

追昔撫今,不免讓人想起宋朝詩人王令的名詩《送春》,或可藉此詩表達兩岸同胞對重啓兩岸對話、維護臺海和平的殷切期盼:「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