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祿當年住日本官舍反對改建 今故居能保否?

北市溫州街52巷7號是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故居,目前文資人士搶救中。記者何定照/攝影

北市溫州街曹永和故居因都更遭拆,該故居斜對面的日本官舍是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住所,之前也遭認爲無文資價值。不過陳奇祿兒子、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陳國儀提出新的紀念建築提報書,強調父親許多對臺灣具重要意義的文化政策都是在故居內醞釀而成,期盼各界認可此故居價值。

臺北市府文化局表示,針對新事證,已排10月邀文資委員重新現勘。

陳國儀在提報書指出,陳奇祿從1975年擔任臺大文學院院長至1988年從文建會主委卸任間,都住此巷7號官舍,也是他對臺灣整體文化做出最重要貢獻的期間。包括1978年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全國文化行政政策規畫擬定及方案推動;1981年負責籌備文建會並擔任首任主委等。

陳國儀說,陳奇祿在此期間,不但引進文化資產概念,成就臺灣首套文資法,在保全古蹟外,也查訪民間禮俗、儀典、傳統藝術並遴聘重要藝師,予以紀錄傳承;還提出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國家兩廳院、傳統藝術中心、各縣市文化中心等都在他任內規畫執行。同時也努力接軌國際,宣傳臺灣文化。

「在臺灣文化還不是主流的時代,陳奇祿技巧性、計劃性地保存推展臺灣文化,非常不易。」陳國儀表示,如果國人肯認臺灣文化的重要性、肯認陳奇祿對臺灣文化的貢獻,就應重視此故居的價值。

他說,當年衆多臺灣重要藝文工作者都在周間晚上及週末,造訪這棟官舍,大家常喝紅茶聊到半夜。「多少重要的臺灣文化法案、決策,就是彙集各方專家學者、各藝術領域工作者的意見,在此處醞釀形成!」陳國儀等家人當時也常在旁泡茶款待,親眼親耳看見聽聞。

陳國儀也強調,他們一家住這期間,沒有外傳所謂失火之事,都保存原貌。當年官方曾想將此處改建公教住宅,鼓勵現住者若配合改建,即可優惠認購,但陳奇祿與其他教授一致認爲應保留具特色之原有房舍,全捨棄私利、拒絕改建,可嘆現在又遭都更壓力。